所以,哲學家才會提醒我們不要光是讀書,還要記得實踐和自我鍛鍊。因為時間一久,我們會忘記自己讀過什麼,導致最後做出違背這些知識的行為,同時盲信本來不應該出現的倒錯想法。
–艾比克泰德
一般來說,同一件事要練習好幾次,才能真正成為記得一部分。
簡單來說,就是不要光是死讀書、掉書袋。讀了很多高深的理論或知識,如果沒有拿來使用,那很快就會忘記。
例如學一項外語,文法讀得滾瓜爛熟,考試拿一百分,但經過一段時間後,就會逐漸忘記了。如果利用寫日記的時候練習外語,就經常使用那些已經學習過的文法語句,最後就會內化成自己的東西。
學程式亦是如此,僅是學習各種程式設計模式、程式架構是沒有用的,必須拿來使用,更重要的事,必須了解其適合的使用情境。
我讀了「上班前的關鍵1小時」之後,若沒有開始早點起床,並規劃一些充實自我的事項,那我又怎能建立「創造奇蹟早晨」(The miracle morning)的習慣?
讀完了「感恩日記」,卻沒有開始每天花時間寫下今日感恩事項,那這本書對我也沒什麼幫助
這個時代講求速成,因為什麼都要快、要耗費時間少,卻又要成效立竿見影。然而我認為,這只是表面上的,很多事都是要透過反覆練習(刻意練習!)、耗費大量的時間精力,不然為何老師傅終其一生,只專精做好一件事?我認為這個道理並沒有因為變化快速的時代而有損其價值。
現在很多的事情都能透過利用 AI(例如:ChatGPT)替我們快速解決很多事情。然而身為寫程式的軟體工程師來說,這些方便的 AI 並不是一夕之間就完成的,需要經過一個開發團隊花時間的開發,還要做各種機器學習,讓 AI 越來越聰明強大,這些都是 AI 產品搬上檯面之前的事,而身為終端使用者,當然不會知道水底下到底發生什麼事,團隊花了多少的時間做了多少的努力。他們花時間創造了一個好用的工具,然後我們可以更快速的產出高品質的內容,或是當作有問必答的萬事通(哆啦A夢)。像這樣的過程並非首次發生:當汽車發明之前,人們靠著走路、騎馬;手機發明之前,人們要出門見面前,要先打家用電話事先約定好時間地點;Google Map 尚未問世之前,人們旅遊手上拿的是紙本的地圖⋯⋯。AI 或許會改變整個世界,然而,哪一個人類大發明無不是改變整個世界?在這裡就不談 AI 帶來的恐懼,畢竟我也沒什麼偉大的想法就是了😅
我想在此引用李欣怡的 podcast 節目名稱:
人生是一場刻意練習
唯有透過不斷練習我們想要精進的事情,才能讓接近理想中的自己
那當然,如果你可以像是駭客任務的 Neo 一樣,可以透過安裝程式讓自己學會任何能力,那我真無話可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