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什麼因,得什麼果。你明明可以趁今天當好人,但卻只想等到明天再努力。
–馬古斯·奧列利烏斯
我不會抱怨沒時間⋯⋯我只需要一點點時間,就能大展身手。就是今天了,今天發生的事,會讓後人永世難忘。我會包圍眾神,讓世界天翻地覆。
–塞內卡
人生該做哪些正確的事,我們不會不知道。我們知道自己不應該生氣、不應該隨便把自己當成受害者;我們知道要多運動、多吃有機食品,不要老是開車去買得來速;我們也知道應該找時間坐下來,花一個小時靜心思考。不過最難做到的部分,其實是當機立斷、立刻行動。
我們或多或少都會遇到這種稱做「拖延症」的情況。
拖延症這個詞我是後來才知道的,一開始接觸到的是英文「Procrastination」,動詞 Procrastinate 就是拖延的意思。
我們會習慣性閃避對長遠來看最重要的事,然後去做一些無關緊要瑣碎的事。甚至有時候,做了很多無關緊要的事讓我們充滿生產力,然而事實並非如此。
俗話說:
坐而言不如起而行
就是在告訴我們展開行動的重要性
雖然我們需要一些計畫,但光是空想著那些計畫卻沒有執行,就本末倒置了
我們常說,計畫趕不上變化,所以計畫不需要太過縝密與詳細,因為因應外在因素的各種變化,時常必須做調整,因此計畫只要維持機動性,隨時動態調整就行了。而比計畫更重要的,就是執行這件事。而且要長期執行,才能達到雪球效應,讓成果更加顯著。
臉書公司曾經信奉的一個準則,我想做軟體開發的同學們應該多少聽過:
Move fast and break things.
中文有人翻譯成:「快速行動、打破陳規」、但也有人用比較負面的詮釋:「橫衝直撞」。無論如何,這都是反應公司剛起步的臉書,必須分秒必爭地製作大量的產品,不害怕錯誤與失敗,遇到越多的失敗,就會排除越多無法做成功、客戶不買單的點子。
這句代表當時臉書企業文化的標語,我認為一部分代表著積極行動的重要性,不害怕失敗、勇於嘗試,搞砸了也不要氣餒。雖然後來這個標語也引來一些批判。畢竟臉書的快速發展,也引發很多網路文化的問題,包含個人隱私、資訊安全、社會道德面⋯⋯等。不過這不在今天的討論範圍就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