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要在數位鴻溝日益擴大之際假如這些獲利豐厚的群體有什麼秘訣?我認為一些兩種核心能力很重要:
- 快速精通專業技術的學習能力
- 在品質和速度上達到高水準的生產能力
- 藉由聚集注意力之光,讓你的心智變成一片透鏡,讓你的靈魂灌注在心智全然投入和吸收的思想上。p.071
- 「天才只有在傾注所有能力於他們決定展現所有潛力的點上,才顯現偉大。」——塞吉翁吉。p.073
- 有效學習就是一種深度工作。p.075
- 高品質的生產工作 = 花費的時間 X 專注的程度。p.078
- 能讓你表現最大化的工作方式,就是深度工作。p.080
- 主管的工作本身就具備必須分心的特殊性。優秀的執行長基本上是一具很難自動化的決策引擎。p.083
- 擁抱分心的原因
- 擁抱分心的原因 1——度量黑洞:破毀深度工作造成的影響不易測量,這類標準落在難以測量惡灰色地帶,一個我成為「度量黑洞」的地帶。但難以測量,並不是企業抗拒深度工作的主要原因。p.094
- 擁抱分心的原因 2——最小阻力原則:在企業環境中,由於缺少各種行為對企業獲利影響的反饋,我們傾向於採用在當時最容易的行為。p.096
- 擁抱分心的原因 3——以忙碌代表生產力:
- 在今日的企業界,許多知識工作者在無計可施的情況下,似乎正重拾這種生產力的舊定義,嘗試在他們漫無標準的職業生活中共證明自己的價值。我認為,知識工作者越來越重視外顯的忙碌,是因為他們沒有更好的方法來展現他們的價值
- 知識工作不像生產線,而且從資訊萃取價值是一種與忙碌不相干、不能用忙碌證明的活動
- 諾貝爾獎得主物理學家費曼(Richard Feynman)在訪問中解釋他較不正統的生產力策略:「要真正做好物理研究工作,你需要絕對夠長的時間,需要許多專注 ⋯⋯ 如果你從事管理一切事情的職務,你不會有這種時間。所以我為自己發明了另一種迷思,就是:我不負責任。我積極的負責任。我告訴每個人我什麼事也不做。如果有人要求我參與一個評審委員會,「不,」我告訴他們:「我不負責任。」費曼堅持逃避管理職務,因為他知道那會減損他做一件他職涯最重要的事:真正做好物理研究工作。p.099
- 擁抱分心的原因 4——網際網路狂熱教派:
- 深度工作在科技壟斷時代有一個嚴重的劣勢,它建立在品質、技藝和嫻熟等十分老派且非科技性的價值上。更糟的事,要支持深度工作,往往必須拒絕許多高科技的新東西。深度工作正遭到放逐,被社群媒體等造成分心的高科技行為取代,但原因並非前者在實證上比後者低劣。的確,如果我們有明確的標準可以度量這些行為對企業獲利的影響,目前的科技壟斷很可能崩潰。p.107
- 知識工作以曖昧取代這種明確。知識工作者做什麼,以及工作者間的差異很難定義,在最遭的情況下,所知識工作看起來做的都是同樣的事,處理同樣累人的惡電子郵件和 PowerPoint,各行各業不同的只是簡報中使用的圖表。p.111
- 支持深度的論證
- 從神經學來看
- 科學作家葛拉格(Winifred Gallagher)的「大統一理論」:「就像眾人一同指向明月,從人類學到教育、行為經濟學到家庭諮詢,各種不同領域,都建議有技巧的管理注意力,是美好生活的必要條件,也是改善幾乎所有層面經驗的關鍵。」p.113
- 這個該你那顛覆了大多數人對主管生活經驗的想法。我們往往把注意力放在環境,以為發生(或未發生)在我們身上的事件決定了我們的感受。p.114
- 但是葛拉格數十年的研究結論與這種想法想法,我們的大腦反而是根據我們專注什麼來建構我們的世界觀。p.114
- 葛拉格:「你是誰,你思考什麼、感覺什麼、做什麼、你愛什麼——就是你專注什麼的總合。」p.114
- 從心理學來看
- 契克森米哈的研究結果發現大多數人的誤解:「諷刺的是,工作實際上比休閒時間更容易獲得快樂。因為就像心流活動一樣,它有內建的目標、反饋的法則和挑戰,這些都鼓勵人投入工作,專注並全神投入其中。另一方面,休閒時間是未經建構的,需要更多努力才能形成可以樂在其中的狀態。」p.120
- 從哲學思考
- 藝匠的工作不是創造意義,而是培養自己具備看出已經存在其中的意義。這讓藝匠免於個人主義的虛無,進而提供一個有秩序的意義世界。而且,這種意義比舊年代主張的意義來源安全多了。p.124
- 從神經學來看
- 在資訊經濟中,大多數需要技術的工作都能找到類似的技藝,不管你是作家、行銷人員、顧問或律師,你的工作就是技藝。如果你磨練你的能力,以尊敬和細心應用它,那就像技術高超的車輪師傅,你也能從職業生活的日常努力中創造意義。 怕。26
- 你不需要精緻的工作;你需要的,是以精緻的方法做你的工作。p.127
- 你的意志並不是你可以無限使用的一種個性,而是像肌肉一樣,它會疲乏。這就是霍夫曼(Wilhelm Hofmann)和鮑梅斯特(Roy Baumeister)研究中的實驗對象在對抗有限的意志力,直到他們無法抗拒。p.138
- 策略 1——確立你的工作哲學
- 你需要自己的哲學,才能把深度工作納入你的職業生活。p.140
- 方法 1:修道院式的深度工作時間安排
- 高德納採用我稱之為修道院式的深度工作時間安排,這種哲學沒有去除、或激進的減少淺薄義務,把深度工作最大化。修道院式的實行者往往有明確的定義和高度重視的職業目標,而且他們的職業成功主要來自把這個單一的工作做到極致。這種明確性有助於他們斬除淺薄的糾纏,追求他們工作中更被重視的價值。p.142
- 適用修道院哲學的人為數有限——這沒有什麼不對。如果你不是這群人之一,這種激進的簡單方法應該不會激起你的羨慕。p.144
- 方法 2:雙模式的深度工作時間安排
- 榮格的方法是我所謂的雙模式的深度工作時間安排,這種哲學要求你切割時間,分配一些明確的時段給深度工作,其餘的時段開放給別的事。在深度時段,雙模式工作者會採取修道院式的行為——尋求高度且不被打斷的專注;而在淺薄時段,這種專注並非優先要務。深度時段與開放時段的分配可以用在不同長短的期間,例如在一週期間,你可能分配四個工作日給深度工作,開放其餘的日子。p.146
- 方法 3:節奏式的深度工作時間安排
- 為工作創造節奏,你就不需要花費精力在決定是否或何時要進行深度工作。p.149
- 節奏式哲學提供與雙模式哲學有趣的對照,或許這種方法無法在一天的專注時段達到雙模式的最高層次的深度思考,但它的優點式更順應人性的現實。節奏式的時間安排,藉由堅持不懈的作息支持深度工作,確保有規律的達成少量的成果,一年下來,往往足以累積成客觀的深度時間。p.150
- 要採用節奏式或雙模式,取決於你在安排時程這類事務上的自制力。p.151
- 方法 4:記者式的深度工作時間安排
- 在任何地點都能安排時間適應深度工作的方法,我稱之為記者式哲學。p.153
- 這個名稱式肯定像艾薩克森這樣的新聞記者,受過良好訓練,能在極短時間內切換到寫作模式,滿足有截稿時間壓力的職業需求。 p.153
- 這種方法不適合深度工作新手。p.153
- 把心智從淺薄快速切換到深度模式的能力並非與生俱來,若未經練習,這種切換可能嚴重耗損你有限的意志力儲備。這種習慣也需要你對自己的能力充滿信心,艱辛你做的事很重要,而且一定會成功。p.153
- 策略 2——建立深度工作的儀式
- 新聞記者柯瑞(Mason Currey):「一般人的觀念是,藝術家憑靈感工作——靈光乍現或憑空冒出的創意奇想 ⋯⋯ 但我希望,我的研究能釐清等待被靈感擊中是一種糟糕的透頂的計畫。事實上,我對任何想從事創意工作的人能提供最好的惡建議是,不要去想靈感。」p.156
- 建立儀式需要考慮的問題
- 你在何處工作,工作多久?
- 可以指定專用的深度工作地點
- 不管你在那裡工作,都需要確定具體的工作時段,避免不確定的阻力。
- 一旦開始工作,你怎麼做?
- 你的儀式需要規範和程序,例如:禁止使用網際網路、設定每二十分鐘寫作的字數
- 規範可以省去反覆思考這個時段「該做什麼」的心力,避免不必要的意志力消耗
- 你如何支持深度工作?
- 你的儀式必須確保大腦獲得必要的支持,例如:從喝杯好咖啡開始、合適的食物以維持精力、緩和的運動(例如散步)以保持頭腦清晰
- 這些支持必須系統化,不必浪費心力思考
- 你在何處工作,工作多久?
- 尋找可以持續不墜的儀式可能需要實驗,所以你得願意多嘗試。p.158
- 策略 3——大動作投入深度工作
- JK 羅琳為了完成哈利波特系列的完結篇:死神的聖物,住進愛丁堡的巴莫拉爾飯店。
- 微軟執行長比爾蓋茲著名的「沈思週」,他會帶著一疊報紙和書記退隱到一棟小木屋。
- MIT 物理學家兼得獎小說家賴特曼(Alan Lightman)在每年夏季會退隱到緬因州的一座小島進行深度思考和充電。(這座島在 2000 年前,都沒有網際網路,電話服務也付之闕如)。
- 貝爾實驗室的物理學家蕭克利(William Shockley)將自己所在芝加哥的旅館房間內,思考電晶體接面的形式,最後獲得諾貝爾獎。
- 創業家兼社群媒體先驅謝克曼(Peter Shankman)為了完成只有兩週寫作時間的合約,坐上飛往日本的飛機,在飛機上的短短三十小時,他完成了一本書的草稿。
- 達成深度工作,不只是因為環境改變或找到安靜的地點,最主要的力量,是來自於認真投入任務的心理。讓自己置身奇特的地點以專注在寫作計畫,或跟公司請假一週,只思考重大事情,或是把自己鎖在旅館房間裡,直到完成一項重大發明,這些大動作把你的深度工作目標推向心智的優先地位,釋放必要的心智資源。p.163
- 策略 4——別獨自工作
- 20 號大樓位在東劍橋大街和瓦薩爾街交會處,最後在 1998 年遭拆除。最早在二次大戰期間,它是拼湊搭蓋成的一棟臨時建築,以容納麻省理工學院過於擁擠的輻射實驗室。剛開始的時候這棟建築被認為問題叢生:「空氣不流通,走廊陰暗,牆壁很薄,屋頂漏水,夏季整棟建築像烤箱,冬季則酷寒。」p.165
- 根據麻省理工學院的傳說,許多人相信,不同學系在因緣際會下匯聚於一棟大型的可改裝建築裡,促成了偶然的相遇並激發快速突破的發明精神。p.166
- 偶然創意似乎有充分的歷史紀錄可以證明,我們可以相當有信心的說,電晶體的發明,需要貝爾實驗室把固態物理學家、量子理論學家和世界級的實驗家,放在一棟他們可以偶然相遇的建築裡,從各自不同的專長學習,才可能辦到。p.167
- 20 號建築和貝爾實驗室都不具現代開放式辦公室的特性,而是在用個人辦公室連接共用走廊的設計。p.169
- 策略 5——像經營企業般執行
- 紀律 1:專注在最重要的事情
- 當你嘗試做越多,完成的就越少
- 布魯克斯:「如果你想贏得專注力的戰爭,別嘗試對你在資訊萬花筒中發現的瑣碎分心事物說「不」,而要嘗試對能激起熱切渴望的東西說「是」,讓熱切的渴望排擠掉其餘的一切。」p.174
- 紀律 2:根據領先指標行動
- 有兩種標準用來度量成功:「落後指標」和「領先指標」
- 落後指標代表你最終想改善的事物,例如:你的目標是增進你的麵包店的顧客滿意度,落後指標就是你的顧客滿意度分數。p.175
- 領先指標是在落後指標的基準上,衡量驅動成功的新行為。以麵包店的例子來說,良好的領先指標可能是獲得免費樣品的顧客數,這個數字能藉由送更多樣品而增加。隨著你增加這個數字,落後指標最後也可能改善。p.175
- 紀律 3:設置醒目的計分板
- 紀律 4:定期檢討成效
- 對致力於培養深度工作習慣的個人來說,可能沒有團隊需要開會,但並不表示你不需要定期檢討成效。我建議養成每週檢討的習慣,並事先計劃好一週的工作。p.177
- 紀律 1:專注在最重要的事情
- 策略 6——要懶惰
- 懶惰並非度假、放縱或罪惡,它對大腦不可或缺,就像維他命 D 對身體一樣,缺少它將使我們的心智生病,像是造成缺陷或佝僂病 ⋯⋯ 聽起來似乎很矛盾,但它是把工作做好所不可或缺。——克里德(Tim Kreider)
- 你應該效法克里德,定期在你的職業生活中安排充足的休閒時間,免於工作壓力,以便把(深度)工作做好(雖然這聽起來很矛盾)。p.180
- 我建議的是一種較可行、但仍然很有效的作法:在工作日結束時,停止思考工作上的問題,不再檢查電子郵件、不在心裡重播討論,也不籌劃你將如何處理即將面臨的挑戰,一直到第二天早上。如果你需要更所時間,那就延長工作日的時間;一旦結束,你就必須清空心思,留給克里德的金鳳花、九香蟲和星星。p.181
- 理由 1:停止思考有助於領悟
- 一些決定最好留給你的無意識心智來做。換句話說,與其積極的做這些決定,不如吸收相關的資訊後,就放下來做其他事,讓心智的潛意識層來領會,得到的結果會更好。 p.182
- 荷蘭心理學家狄克斯特霍伊斯(Ap Dijksterhuis)和同事提出「無意識思考理論」,嘗試了解意識和無意識心智在做決定時扮演的角色。
- 這套理論認為,做需要應用到嚴格規則的決定,必須用到意識,例如,在做數學計算時,只有你的意識心智才能遵循精確的數學規則,確保正確性。另一方面,面對牽涉大量資訊和多重模糊、甚至彼此衝突的條件,你的無意識心智很適合解決這個問題。無意識思考理論的假說是,因為大腦的這部分由更多可以派上用場的神經頻寬,能處理更多資訊並過濾潛在的解決方法,勝過意識中心的思考。p,182
- 根據這套理論,你的意識心智就像一部家用電腦,你可以執行細心設計的程式,針對有限度的問題得出正確答案;而你的無意識心智就像 Google 龐大的資料中心,由統計運算法過濾以兆位元組計的凌亂資訊,能針對艱鉅的問題找到出人意料的有用解答。p.183
- 給你的意識大腦休息的時間,能讓你的無意識輪班,整理你最複雜的職業難題。因此,停止思考的習慣,不見得會減少你從事生產性工作的時間,而是增加工作的類型。p.183
- 理由 2:停止思考有助於補充深度工作需要的能量
- 「注意力恢復理論」認為,花一點時間置身大自然可以改善你的專注力。p.184
- 注意力恢復理論在 1980 年代首度由密西根大學心理學家瑞秋・卡普蘭(Rachel Kaplan)和史蒂芬・卡普蘭(Stephen Kaplan)提出(後者也是前述論文共同作者之一,另外兩名是柏曼(Marc Berman)和尤尼德斯(John Jonides)),理論的根據就是注意力疲乏的概念。p.184
- 集中注意力需要「導向性注意力」,這種資源有限,如果你耗盡它,你就難以專注。p.184
- 如果你一直打斷晚上的休息時間,檢查和回覆電子郵件,或是在晚餐後撥幾個小時趕截稿時間,你就剝奪了導向性注意力需要的不中斷的休息時間。即使這類短暫的工作只花很短的時間,也會讓你無法達到恢復注意力需要的深層但腦放鬆。p.185
- 只有你深信今天的工作已經做完,才能說服你的大腦切換到開始為明日充電的放鬆狀態。p.185
- 理由 3:晚上少做的工作通常沒那麼重要
- 對新手來說,每天約一小時喔的高度專注似乎是極限,但對專家來說,這個數字可以提高到四小時——但很少能超過。
- 如果你審慎安排時間,應該會在工作日達到深度工作的每日最高量。因此,到了晚上,你已經達到能繼續有效深度工作的極限,任何你排進晚上的工作都不會是對你的職涯進步真正有用的高價值活動,你的努力很可能只是低價值的淺薄工作。p.186
- 要像成功運用這個策略,你必須先承諾,一旦你的工作日結束,就不能讓一點點職業的憂慮侵入你的注意力領域。包括檢查電子郵件和瀏覽與工作有關的網站,這很重要。p.187
- 另一個成功執行這項策略的重要承諾是,在工作日結束時,以嚴格的儀式支持你的承諾。具體的說,這個儀式應該確保每一件未完成的工作、目標或專案都經過檢視,經過你的確認:你已經有計劃,相信能完成它;或者,你已經把它存放在某個地方,會在適當的時機拿出來做。p.188
- 「柴格尼效應」,以 20 世紀初心理學家柴格尼(Bluma Zeigarnik)的實驗命名的效應,描述未完成的工作會支配我們的注意力。p.189
- 關機儀式就是利用這種策略來對抗柴格尼效應,它不強迫你為工作清單上每一件任務擬定具體的計(這是負擔沈重的要求),但要求你條列每一項任務,並在評估這些任務後,為明日做計畫。這個儀式確保你不會忘記任何任務,你每天都會檢視所有任務,並適時適時處理它們。換言之,你的心智無需承擔必須隨時追蹤這些任務的重擔,你的關機儀式接管這個責任。p.190
- 心理學許多分支領域的研究都指向一個結論:定期讓你的大腦休息,可以改善深度工作的品質。在你工作時,努力工作;工作結束後,就把它放下。p.191
- 高度專注的能力是訓練出來的技術。p.195
- 如果不同時斷絕心智對分心的依賴,要做到高度專注將困難重重。就像運動員在訓練以外的時間也必須善加照顧自己的身體,如果你在其餘時間只要一感覺無聊就逃避專注,你很難達成最深層的專注。p.195
- 史丹佛大學傳播學已故教授納斯(Clifford Nass)說:「我們有尺規可以把人區分為隨時多工的人,和很少多工的人,兩者 的差異很顯著。隨時多工者無法過濾無關緊要的事,他們無法管理工作記憶,長期處於分心的狀態。他們把大腦中很多彼此無關的部分用於用於手上的工作 ⋯⋯ 他們心智混亂。p.196
- 納斯發現,一旦你的大腦習慣隨時回應,習慣分心,就難以擺脫癮頭,即便在你想要專注的時候。更正確的說,如果你生活每一刻潛在的無聊,例如必須排隊等五分鐘,或做在餐廳等待朋友,都快速瀏覽智慧手機來紓解,那麼你的大腦線路很可能已經被改造,變成納斯研究所說的「心智混亂」的狀態,難以從事深度工作,即使你安排定期訓練自己專注。p.196
- 發揮深度工作的最大效能,需要訓練。這種訓練必須達到兩個目標:p.197
- 改善你高度專注的能力
- 克服你對分心的渴望
- 策略 1——安排分心的時間
- 一旦你有分心的習慣,就會渴望分心。p.198
- 「網際網路安息日」,或稱作「數位排毒」,這個儀式的基本形式是,要求你在固定時間,通常是一週一天,讓自己不接觸網路科技。p.198
- 當我們從大腦線路被改變的角度看分心問題時,就會明白網際網路安息日無法治好分心的大腦。如果你每週只有一天吃得健康,你不太可能成功減重,因為大部分時間你仍在狼吞虎嚥。同樣的,如果你每週只花一天抗拒分心,不太可能消滅你大腦對那些刺激的渴望,因為大部分時間仍屈服於渴望下。p.199
- 我建議另一種取代網際網路安息日的方法:與其安排偶爾暫停分心的專注時間,你應該安排偶爾暫停專注的分心時間。p.199
- 重點
- 重點 1:即使你的共組需要大量使用網際網路,這個策略也管用
- 重點 2:不管你如何安排上線時段,其他時間絕對不使用網際網路
- 你在執行這個策略時將面對一個無法逃避的問題,就是在下線時段一開始你就發現,你需要一些線上資訊才能繼續進行目前的工作,如果下一個上線時段還得等很長的時間,你看動彈不得。這種情況的誘惑是,你很快就屈服,先搜尋資訊,再重回你的下線時段。但你必須抗拒這種誘惑!p.201
- 你不能立即放棄下線時段,即使你的工作陷於停頓。可能的話,在這個下線時段該改做其他工作,或甚至在這段時間完全放鬆。p.202
- 重點 3:安排下班後的網際網路使用時間,進一步改善你的專注力
- 安排下班後的網際網路使用時間,可以容許在下線時段做必須的即時通訊(例如與朋友即時通訊,談你會在哪裡等他吃晚飯),和取得由時間敏感性的資訊(例如用手機尋找餐廳地點)。p.203
- 如果網際網路在你的晚間娛樂扮演重要角色,這不是問題,你可以安排多個較長的上網時段。p.203
- 關鍵不是避免或減少你花在分心行為的總時數,而是整個晚上給自己很多機會,抗拒一有無聊的感覺就切換到分心的活動。p.203
- 當你被迫等待時,例如在商店排隊等結帳,如果你正在下線時段,就必須堅持抗拒短暫的無聊,只與你的心念作伴。只是等待並保持無聊,在現代生活已經變成新鮮的體驗,但從專注訓練的觀點看,它有不可思議的價值。p.203
- 策略 2——像老羅斯福那樣工作
- 為了支持這麼豐富的課外活動,老羅斯福不得不嚴格控制他花在原本應該是他專注焦點(哈佛課業)的時間。p.205
- 這個策略要求你在工作日投入吸納高老羅斯福的衝刺式高度專注。p.206
- 這時候,應該只有一種方式能讓你把這個深度任務即使完成:以高度的專注工作,不檢查電子郵件、不做白日夢、不瀏覽臉書、不老是跑去泡咖啡。和老羅斯福一樣,用所有限制的神經窮追猛打,直到任務屈服在你無懈可擊的專注力之下。p.206
- 記住,你設定的時限,應該永遠保持在剛好可以達成的邊緣。p.206
- 這種衝刺式的專注訓練,就是利用人為的時限,有系統的提高你的專注力。從某個意義來看,這是在為你的大腦注意力中心提供間歇式訓練。p.207
- 策略 3——練習生產性冥想
- 生產性冥想的目標是,花一段時間你會用上體力、但不用腦力的時間——散步、慢跑、駕車、淋雨等——並集中你的注意力在單一而明確的職業問題上。p.208
- 建議 1:留意分心和繞圈子
- 建議 2:組織你的深度思考
- 策略 4——練習記憶一副牌
- 心智運動員、記憶運動員
- 聖路易華盛頓大學記憶實驗室主持人羅迪傑(Henry Roediger):「我們發現,記憶運動員和一般人最大不同之一是,他們的認知能力不能直接從記憶裡來測量,而是從注意力。」p.213
- 這種能力稱作「注意力控制」,測量實驗對象在必要資訊上保持專注的能力。p.213
- 美國記憶大賽前冠軍兼紙牌記憶世界紀錄保持者懷特(Ron White)強調的第一件事是,職業記憶運動員從不嘗試死背,也就是他們不會不斷重複看資訊,一再在腦子裡背誦。死背的方法雖然在為背誦而焦頭爛額的學生間很常見,卻誤解了我們大腦運作的方式。p.214
- 我們天生不擅長內化抽象的資訊,不過,我們善於記憶畫面。p.214
- 懷特建議,準備及性能這種大量記憶的任務時,你要現在心裡強化你走過家裡五個房間的意象。你也許是從大門走進來,經過前廊,轉身進入浴室,接著走進客廳,走進廚房,然後下樓梯,走到地下室。在每個房間,喚起你所見東西的鮮明意象。p.215
- 使用網路工具的任何好處心態:只要能找到使用一項網路工具的好處,或是不使用它可能會錯過的好處,就是你使用這項網路工具的理由。p.224
- 網路工具並不特別,它們只是工具,和鐵匠的鐵鎚或畫家的畫筆被技術勞動者用來把工作做好(偶爾也用來改善他們的休閒)沒有太大差別。在整個歷史中,技術勞動者向來以老練和懷疑精神看待新工具,決定是否採用它。知識工作者在碰到網際網路時,沒有理由不能這麼做,今日的技術勞動牽涉到數位並沒有改變這個現實。p.225
- 如果你是只是工作者,也對培養深度工作習慣感興趣,你應該以和其他技術工作者(例如農人)一樣的審慎態度看待你的工具選擇。以下是我對這種評估策略的總結,我稱之為「工匠的工具選擇法」。p.228
- 工匠的工具選擇法:找出決定你職業與個人成功和快樂的核心因素,只有當一項工具對這些因素的好影響遠超過壞影響時,才採用這項工具。
- 策略 1——根據「重要少數法則」選擇網路工具
- 「人們過度連線的程度真的很驚人。我的生活中有許多通訊對我毫無助益,只會消耗我。」——暢銷書作者路易士(MIchael Lewis)p.231
- 「推特是媒體成癮者的快克古柯鹼。」——派克
- 這個策略的第一步是,找出你職業生活和個人生活的主要目標。p.232
- 確認目標後,為每一項目標列出兩到三個能幫助你達成目標的重要活動。p.233
- 大多數人在為使用臉書或類似的社群網站辯護時,會舉出它對社交生活的重要性。既然如此,我們就用這個策略來了解臉書對個人生活目標的好影響,是否真的值回票價。同樣的,我們以假想的目標和重要活動來檢視。
- 個人目標
- 與一群對我來說重要的人保持緊密而有益的友誼
- 支持這個目標的重要活動
- 定期花時間與對我最重要的人進行有意義的聯絡(例如,深入談話、吃飯、一起活動)
- 為對我最重要的人付出努力(例如,做出重大的犧牲以改善他們的生活)
- 個人目標
- 策略 2——利用「斷線實驗」篩選社群媒體
- 停用所有社群媒體三十天,別正式推出這些服務,別在線上提到你將登出服務。如果有人用別的方法聯絡你,問為什麼你在特定服務的活動完全停止,你可以解釋,但別主動告訴大家。
- 斷線三十天後,問自己關於你放棄的每一項服務兩個問題:
- 過去三十天,如果我使用這項服務,我的生活會明顯更好嗎?
- 人們在乎我不使用這項服務嗎?
- 若都是「不」,那就永遠放棄那項服務;若都是「是」,就恢復使用。
- 促使人們緊抱社群媒體的幻覺是:大家都想聽你說話,如果你突然讓他們聽不到你的聲音,他們可能會大失所望。p.243
- 當你知道有超過兩百人自願聽你說什麼時,你很容易開始相信你在這類服務的活動很重要:「我是一個靠販賣概念給眾人為生的人。」我的經驗是——這是一種很容易上癮的感覺!p.243
- 我耐心並辛苦的建立我目前的部落格「學習客」,從每個月屈指可數的讀者慢慢增加到數萬人,我才學到在線上爭取人們的注意力是一件難之又難的工作。p.244
- 我認為,助長社群媒體迅速崛起的部分原因是,它切斷了「辛苦工作創造真正的價值」和「吸引人注意到你的獎賞」之間的關係。它以一種淺薄的集體替代品,取代了這種由來已久的資本主義式的交換。如果你注意我說什麼,我就注意你說什麼,不管其價值如何。p.244
- 為了回報你從朋友或跟隨者得到(大部分情況是不值得給的)注意,你也會慷慨給予他們(也同樣不值得給的)注意。你在我臉書更新的動態按「讚」,我也回報你「讚」,這種協議給每個人自我感覺重要的假象,而不要求付出努力。p.245
- 策略 3——別用網際網路來娛樂自己
- 休閒時,別自動把時間花在吸引你注意的東西,先想想你要如何利用這「一天中的一天」。這些讓人成癮的網站會流行的原因是空虛,如果你在特定時間不給自己一些事情做,它們永遠是一個誘惑的選項。如果你以更有品質的事情填補空閒,它們對你的掌控就會鬆動。p.249
- 因此,很重要的是,你必須先想好要如何利用晚上和週末的時間。善加安排的興趣能提供這些時間養分,用有具體目標的具體行動來填補時間。p.250
- 貝內特(Arnold Bennett)說:「什麼?你說讓那十六小時充滿活力會減損上班八小時的價值?並不會。正好相反,這會增進上班八小時的價值。我舉例的樣板人物必須學習的重要事情之一是,心智機制有能力從事持續的辛苦活動,不想手臂和腿會疲倦。它們要的是改變,而不是休息,除了睡眠以外。p.250
- 如果你讓心智在醒著的時候都做有意義的事,你一天結束時會感覺更充實,第二天會更放鬆,勝過你一連幾個小時讓心智處於半清醒而沒有計劃的網路漫遊。p.251
- 如果你想戒除讓娛樂網站佔據你時間和注意力的癮頭,那就給你的大腦高品質的替代品。這不但能維護你抗拒分心和保持專注的能力,還可能讓你實現別內特·貝內特崇高的目標,也許是你以前從未曾有過的——體驗生活的意義,而不只是活著。p.251
- 37signals 的佛列德(Jason Fried)說:「很少人能一天工作八小時。你在開會、被打斷、瀏覽網路、勾心鬥角和私人事務這類在工作日很尋常的事情中間,能工作幾個小時就已經很幸運了。減少正式工作時數有助於從工作週中擠出精華。一旦每個人只有較少時間把正事辦好,他們會更尊重工作時間。員工變得對他們的時間更小氣,而這是好事,他們不浪費時間在無關緊要的事。如果你的時間較少,通常你會更善加利用。 p.254
- 37signals 採取相當激進的做法,這家公司讓員工整個 6 月放假,以深入研究他們自己的專案。這整個月是一段免除淺薄工作義務的時間,沒有進度會議、沒有備忘錄,以及謝天謝地沒有 PowerPoint。到了月底,公司舉行「推介日」,讓員工推介他們研究的創意。p.256
- 37signals 的實驗凸顯一個重要的事實:越來越支配知識工作者的淺薄工作,其實很多時候,重要性都不如當下的感覺。p.256
- 深度工作的價值遠超過淺薄,但這並不代表你必須不切實際的把所有時間投資在深度工作。首先,大多是知識工作的職務需要不少淺薄工作才能維持,你也許可以避免每十分鐘檢查一次電子郵件,但不可能不回覆重要訊息。換句話說,我們應該把這個原則的目標訂為:減少日程表上的淺薄工作,而非消滅它。p.257
- 策略 1——安排工作日的每一分鐘
- 策略 2——量化每一種活動的深度
- 問一個簡單、但明確的問題來評估各種活動:訓練一個聰明、未受過專業領域訓練的大學畢業生,完成這項工作需要多久(幾個月)時間?
- 如果你想像一個大學畢業生需要許多個月的訓練才能承擔一項任務,表示這項任務得運用得來不易的專業。p.268
- 策略 3——確認淺薄工作的時間比率
- 淺薄工作的比率,大概介於 30% 到 50% 之間。p.270
- 策略 4——在五點半前結束你的工作
- 我稱呼我堅持的這種做法為「固定時間表」。我設定明確的目標,在某個時間以後就不工作,然後以回溯的方式,尋找可以達成這個目標的生產力策略。p.273
- 策略 5——讓自己難以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