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 當你已經沒辦法再多努力一點,就是另覓出路的時候了
- 奇怪的事,面對這種過勞倦怠感,有些人的反應是誓言更努力、加更多的班。我們的文化也是幫兇,把過勞吹捧成自我價值和成就的體現,背後隱含的訊息就是:你只要不是一直處於疲勞狀態,就是做得還不夠,只有流血流汗、把自己榨乾的人才會成功,不斷擠出更多東西不知何時成了大家的目標。
- 別把過勞倦怠當成榮譽勛章。
- 我開始懷疑:當你已經把生活精簡到只剩下最重要的東西,事情卻仍然太多,該怎麼辦?
- 不是每件事都得這麼累。在往上爬的過程中,不見得就要長期忍受疲勞。想貢獻一己之力,不是非得賠上自己的身心健康不可。
- 當手上重要的事已經超出你所能負荷,你可以選擇割捨,或是找輕鬆的方法來做
- 《少,但是更好》是關於做對的事;《努力,但不費力》要談的則是,用對的方法來做對的事。
- 其實每個人都想做最重要的事。我們想減肥,想存錢買房子或退休,想在事業上有成就,想跟一起工作、一起生活的夥伴建立深厚的交情。問題不在於缺乏動力,如果只是動力的問題,大家早就都是理想體重,懂的量入為出,做著夢想中的職業,跟自己最在乎的人相處融洽、心意相通。
- 只有動力還不夠,因為動力會有用盡的時候,要切切實實讓重要的事有進展,我們必須以全新的方式面對工作與生活。
- 我們可以把最重要的事變得最簡單,不要老是靠更拚、更努力來獲得更好的成果。
- 有效率的方式達成目標並非不長進,而是聰明的做法
- 加入無謂的瑣事都變得很難處理,重要的大事反而很容易面對,生活會是什麼模樣?又或者,你一直拖延的重要計畫突然變得很有趣,無謂的干擾則完全失去吸引力,結果會怎樣?
- 把事情變得比較不費力的第一步,就是掃除大腦和心中的雜念。
- 完美主義讓重要的計畫難以展開,自我懷疑則使計畫難以完成。
- 如果我們能以不費力的行動做事,心中想要的成果就可以手到擒來。
- 成果可以分成兩種:線性成果和剩餘成果。
- 如果投入努力後能產生一次性收穫,得到的就是線性成果
- 所謂剩餘成果,就是只要付出一次努力,就可以一再收割好處。成果在你睡覺的時候流向你,在你休假的時候流向你,剩餘成果可以說是無窮無盡的。
- 習慣以費力的方式做事,就像眼睛被睡眠反射的眩光蒙蔽了一樣。一旦開始把這些觀念付諸實踐,你就會發現輕鬆的方法一直都在,只是你的視線被擋住而已
- 你當然不可能把生活中的每件事都變得不費吹灰之力,但你可以讓更多對的事情不再那麼艱難,慢慢變得更容易一點,然後能輕鬆以對,最後達到不費吹灰之力的境界。
第一部——不費力的狀態:如何提高自己的專注力
- 你會像一台超級電腦,具有強大的功能,天生就能快速學習,憑直覺解決難題,毫不費力地估算正確的下一步。
- 跟超級電腦一樣,我們的大腦不可能隨時隨地處於最佳狀態。想想看,當電腦硬碟儲存太多檔案和瀏覽資料,跑起來是不是會變慢?這台電腦還是有非常強大的演算能力,只是沒有足夠的空間執行重要功能。同樣地,當腦子裡塞滿雜念,比如過時的假設、負面情緒、有害的思維模式等,我們就會比較沒心力去做最重要的事。
- 一般人的大腦每天要處理六千個以上的念頭,因此當遇到新資訊,大腦必須做出選擇,有效分配剩餘的認知資源。而由於人腦天生以具有高「情感價值」的情緒為優先,比如恐懼、怨恨、憤怒等等,這些強烈情緒通常會勝出,使我們能用於推展重要事情的精神資源變得更少。
- 每當電腦越跑越慢,只要在鍵盤上敲幾下,清除所有瀏覽資料,它馬上就會跑得又快又順暢。同理,只要學會簡單幾招,你就可以清除使大腦硬碟變遲緩的雜念,像按下幾個開關,讓自己回復到原本的不費力狀態。
第一章——翻轉:會不會這其實可以很簡單?
- 問題在於,現代生活的複雜度使我們產生錯誤的二分法,把事物分成「重要而困難」和「簡單而瑣碎」。
- 語言透露出我們內心深層的假設,想一想這些說法:要完成一件重要的事,我們會說需要「流血流汗流淚」;重要成就不單是「努力掙來」,還是「辛苦掙來」;說「一天工作」還不夠,要說「一天的辛勞」。
- 語言也透露了我們對簡單輕鬆的方式並不信任,我們說「得來容易的錢」,通常暗示不義之財或賺錢管道有問題;我們用「你說的到容易」來駁斥別人,通常是為了否定別人的意見。
- 這種認知偏誤叫做「認知放鬆原則」(cognitive ease principle),也成為「最小努力原則」(principle of effort),也就是說,我們都傾向以阻力最小的方式來獲得自己想要的結果。
- 正因為人類天生具有以最省力方式做事的本能,我們才能在物競天擇下生存至今。
- 預設所有值得投入的事都需要花很大的力氣,是一種看問題的方式。
- 翻轉過來的省力法,就是從相反的角度看問題,就是問:「會不會這其實可以很簡單?」
- 只要把複雜事物排除,即使只是一點點努力,也可以讓重要的事,有所進展。
- 巴菲特所說:「我不想跳七呎高的欄杆,我會到處找一呎的欄杆,隨便一步就跨過去了。」
- 當我們放下「好走的路必定帶來比較差的結果」的錯誤假設,障礙自然就會消失。而隨著障礙消失,我們就會找回不費力的狀態。
第二章——享受:會不會這姿勢可以很有趣?
- 每個人都有一些會持續不斷去做的事,不是因為這些事很重要,而是我們打從心底充滿期待想做這件事,也許是聽某個 Podcast 節目、看最愛的電視影集、唱卡拉 OK、跟著我們最愛的音樂起舞,又或者是和好朋友玩遊戲。
- 另一方面,每個人也都有一些重要活動是我們沒有堅持下去的,因為我們打從心底做這些事。也許是運動、理財、洗碗、開會、回電子郵件或語音留言,又或者是叫孩子起床上學。
- 以我們覺得最有樂趣的活動去搭配最重要的活動,會有很大的效果,反正你大概不管怎樣都會去做那些有樂趣的事。
- 只有在上跑步機的時候,他才能收聽 Podcast。他沒有等到運動結束後才獎賞自己,而是在運動的過程中就獲得獎賞,自從把這個重要習慣變有趣之後,要維持下去也就容易多了。
- 儀式和習慣的相似之處,在於「我進行甲的時候同時進行乙」,但由於一個關鍵元素,兩者不能相提並論,那就是,我們進行儀式時的當下,心理上感受到的滿足。習慣是在解釋「做什麼」,儀式則是關於「怎麼做」。
- 儀式讓習慣有了意義,重要習慣因此比較容易堅持下去。
- 有些儀式的意義超出外人所能理解,例如阿嘉莎·克莉絲蒂(Agatha Christie)最好的偵探小說,都是在浴缸裡邊泡澡邊吃蘋果構思出來的;貝多芬每天早上泡咖啡時,會一顆一顆地數咖啡豆,一杯咖啡要用六十顆豆子;凱薩時期的古羅馬人喜歡為日常生活中的每件事都設計出一套儀式,連人生第一次刮鬍子都有虔誠的宗教儀式。無論這些行為表面看來多麼愚蠢,持續不斷地做下去確會有安定的效果,能舒緩焦慮,以只有我們自己能理解的方式,讓我們回到不費力的狀態。
- 只要把歡樂帶進日常事物中,我們就不必再殷殷期盼歡樂會在遙遠的某一天到來,那一天將永遠是今天。
第三章——釋放:放下的力量
- 當不幸降臨,我們很難不對失去的事物充滿執著、痛惜或抱怨。事實上,抱怨是最容易做的事情之一,以致於許多人總是不停抱怨。
- 當你越常抱怨,越常看別人或聽別人抱怨,你就越容易找到可以抱怨的事物?
- 當你專注在內心感恩的事物上,效果是立竿見影的。你會馬上從匱乏狀態(悔恨、憂心未來、落後的感覺)轉移到擁有狀態(做對了什麼事、什麼事取得進展、此刻有什麼機會),想起你可以運用的所有資源、優勢和技能——用來更輕鬆地完成最重要的事。
- 感恩是一種強大的催化劑,會讓負面情緒無法存在。無論何時何地,它都能行程積極正面、自我支持的系統。
- 心理學中有所謂的擴展與建構理論(broaden-and-build-theory),可以用來解釋這種現象。正面情緒是我們敞開心扉,看到新的角度和可能性。
- 專注在你缺乏的東西,原本擁有的東西也將失去。專注在你擁有的東西,原本缺乏的東西也將來到你身邊。
- 你是否曾經對傷害過你的人懷恨在心,把寶貴的精神和腦力都浪費在生氣、受傷、惱怒或怨恨中?你的傷口以及化膿多久了?幾個星期、幾個月、幾年,還是幾十年?
- 要踏出這一步,有一個不錯的想法,就是問自己這個不尋常的問題:我雇用這份怨恨來幫我做什麼事?
- 當我們放下想要懲罰傷害我們的人的慾望,被釋放的不是傷害我們的人,而是我們自己。當我們以溫柔和慈悲取代怨恨與牢騷,這不是對等的交換,而是意外的逆襲,隨著每一次交換,我們會更接近不費力狀態的淡定境界。
第四章——休息:什麼都不做的藝術
- 說起來很奇怪,我們竟然連休息都還要學。但在 24 小時全年無休的文化中,有些人就是不懂的放鬆,要他們什麼都不做,他們反而難受。
- 研究顯示,身心要達到顛覆狀態,必須有節奏地努力和休息復原,而且不只運動員是這樣。
- 放鬆是一種責任。
- 我們往往在做的不夠和做得太多之間拉鋸,你是否曾在某一天把自己逼得太緊,操勞過度,第二天早上醒來感到疲憊不堪,需要休息一整天來恢復?要打斷這種惡性循環,可以試試這個簡單的原則:切勿在一天之內做超過隔天一早可以完全恢復的事情,切勿在一週之內做超過隔週一開始可以徹底恢復的事情。
- 我們可以嘗試以下做法:
- 利用早上處理重要工作
- 分三個時段,每個時段不超過 90 分鐘
- 每個時段之間休息片刻(10 到 15 分鐘),讓精神得以恢復
- 當我們發現在自己正在費力地做某件事,與其加大力道,不如想想是否暫停一下,哪怕 1 分鐘也好。
- 我們通常不會注意到睡眠剝奪對身心日積月累的影響。
- 睡飽一點也許是我們可以送給自己最棒的禮物,不僅有益身心,最終也會對實現最重要的事大有幫助。
- 睡眠問題會削弱人的靈敏度、創造力和社交能力。
- 該是時候改變我們對午睡的看法了,想要輕鬆小睡一下,秘訣如下:
- 留意自己是否已經疲勞到很難集中精神
- 使用眼罩和噪音消除器或耳塞來隔絕光線和噪音
- 設定好鬧鐘
- 準備入睡時,摒除所以「這段時間原本可以用來做什麼」的雜念,醒來時妳的待辦事項全都還會在那裡,只有你現在能夠更快、更輕鬆地完成
- 當我們終止和身體自然節律的戰爭,當我們任由別人在以最少的休息獲得最大的成就這種贏不了的競賽中超越我們,我們的生活就會變得更清醒、更有質感和目的感。我們就會回到不費力的狀態。
第五章——察覺:看清事物的方法
- 體型較小的 NBA 球員通常會著重訓練速度和敏捷度,但柯瑞另闢蹊徑,選擇著重訓練大腦。
- 不費力的狀態,就是隨時察覺、反應靈敏、活在當下的狀態,即是面對瞬息萬變的資訊和不斷令人分心的事物,也不會受到影響。 -跟別人在一起的時候能專注於當下、全心全意的投入,會產生巨大的影響力,而且不僅僅限於那一刻。透過全心全意陪伴另一個人,我們會更清楚看見那個人的本質,也能幫助對方更清楚地看見自己的本質。
- 首先,人在害怕被評斷的時候,內心的聲音會被淹沒,只能專注在他們認為我們想聽到的,而不是他們實際看到或感受到的東西。其次,一旦我們把評斷和意見說出來,就會排擠別人自己做出結論所需的優先精神資源。
- 我們可以送給別人最好的禮物,不是我們的技巧、金錢或力氣,而是我們的存在。
- 要如何才能在有需要的時候,隨時召喚這種高感知、高專注的狀態?我建議讀者每天進行以下練習:
- 給自己一個空間(2 分鐘):找一個安靜的地方,關上手機,讓別人知道你需要獨處 10 分鐘。花點時間清理你的桌面,把東西放回原位。
- 讓身體休息(2 分鐘):以舒服的姿勢坐下來,背挺直,眼睛閉上。轉動你的肩膀,頭左右擺動,把全身上下的緊繃都放掉,正常而自然地呼吸。
- 讓精神放鬆(2 分鐘):腦中充滿雜念是很正常的,只要知道它們的存在,觀照它們的出現與消失,任由它們來去。
- 釋放受困的心(2 分鐘):如果腦中浮現曾經傷害過你的人,在心裡說:「我原諒你。」並想像你正在剪斷把你和對方綁在一起的鎖鏈。
- 在感恩中深呼吸(2 分鐘):回想生命中某個讓你充滿感激的時刻,細細重溫,用所有的感官重新體驗一次。回想你當時身在何處、感受如何、跟誰在一起。把那種感恩的氛圍深深吸進去。重複這個步驟三遍。
第一部總結
- 什麼是不費力的狀態?
- 很多人都體驗過不費力的狀態,這時我們的身體的到充分休息,情緒沒有負擔,精神飽滿充沛。你會完全知覺知、反應靈敏、活在當下、精神集中,能專注在當下重要的事物上,最重要的事情都能輕輕鬆鬆完成。
- 翻轉
- 與其問:「這件事怎麼這麼難?」不如把問題翻轉過來問:「會不會這其實可以很簡單?」
- 挑戰這樣的既定假設:「正確」的做法注定是比較難的那個。
- 找到迂迴前進的方法,化不可能為可能。
- 面對令人感到吃不消的工作,問自己:「我是不是把這件事弄得毫無必要的難?」
- 享受
- 把最重要的事和最有樂趣的活動結合起來做。
- 接受工作和玩樂可以同時並進。
- 把繁瑣的任務轉化爲有意義的儀式。
- 讓歡笑和樂趣把日子變得更輕省。
- 釋放
- 放下心上的情緒負擔,你不需要一直背著這些負擔。
- 切記:專注在你缺乏的東西,原本擁有的東西也將失去;專注在你擁有的東西,原本缺乏的東西也將來到你身邊。
- 用這個配方來把感恩變成習慣:「每次抱怨過後,我一定要說些由衷感恩的話。」
- 用這個問題來解除怨恨的職務:「我雇用這份怨恨是來幫我做什麼的?」
- 休息
- 學會什麼都不做的藝術。
- 切勿在一天之內做超過隔天一早可以完全恢復的事情。
- 把重要的工作分三個時段外完成,每個時段不超過 90 分鐘。
- 輕鬆小睡一下。
- 察覺
- 運用專注當下的力量來達到高度只覺得狀態。
- 訓練大腦專注於重要的事,忽略無關痛癢的事。
- 要清楚看見一個人的本質,放下你的意見、忠告和評斷,把對方的真理置於你的真理之上。
- 在清理腦中雜念之前,先清理現實環境中的雜亂。
第二部——不費力的行動:如何把重要的工作變得簡單
- 「報酬遞減法則」:過了某個臨界點,每多一分生產投入,產出率就會多下降一分
- 因為你累了,判斷力變差了,你現在投入的每一分努力都有害無益。這個時候再努力下去,一點都不符合經濟效益。
- 你難道沒有發現,在你表現得最好的時候,那種感覺是好不費力的?你幾乎是不假思索地行動,甚至沒有特別做什麼來讓事情發生,事情就水到渠成。你做起事來得心應手,如行雲流水,處於巔峰狀態。這就是重要事情的甜蜜點。
- 東方思想家把這個甜蜜點叫做「無為」,字面的意思就是什麼都不做,或不花什麼力氣,指的就是順應自然,不人為做作,從而達到「無為而為」、「無為而不為」的境界。
第六章——界定:「完成」是什麼樣子
- 如果你讓某件事難以完成,只要把目標儘量弄得模糊不清,事情就絕對沒有完成的可能性。因為從本質上來說,一個沒有明確重點的計畫是永遠不可能完成的。
- 釐清「完成」是什麼樣子,不但能幫助你實現計畫,還可以促使你著手去做。
- 當你必須達成一項重要計畫,花 60 秒鐘閉上眼睛,在腦海中想像計畫完成、把它從代辦事項清單槓掉會是什麼情形:「把客戶提出的疑問全部處理完畢,並且從頭檢查一遍。」只要心無旁騖的 1 分鐘,就可以釐清「完成」是什麼樣子。
第七章——起跑:顯而易見的第一步
- 你大可不必為了重要計畫傷透腦筋,壓力大到受不了。只要抓出顯而易見的第一步,通常就能避免話太多精神在想第五步、第七步,或第二十三步。
- 最小可行產品所下的定義是:「新產品的一種版本,可以供生產團隊以最少的力氣,從客戶那裡蒐集到最多驗證後的學習心得。」
- 第一個行動也許是最為不足道、最容易被忽略的事情,卻能產生出出乎意料的強大力量。
- 人類感受到的「現在」只有 2.5 秒,這是我們心理上的當下。這背後代表的一個意義是:進展可以一點一點地發生。
- 2.5 秒的時間剛好足夠用來轉移注意力:足夠我們放下手機、關上瀏覽器、深呼吸一口氣,也足夠我們翻開一本書、拿出一張白紙、繫好跑步鞋的鞋帶,或者打開抽屜從雜物中撈出那把捲尺。
第八章——簡化:從零開始
- 不管步驟多簡單,都不會比沒有步驟簡單。
- 要完成這項作業,最少需要哪些步驟?
- 要在某件事上有所成就,你首先得把它做完。
- 我們早已習慣生活中每件事的複雜性,很少停下來質疑是否有必要。
- 你如果覺得生活中有些事似乎步驟太多,試試看從零開始想,看看你能不能少走幾步,卻仍然得到相同的結果。
- 不管最終目標是什麼,都應該只把注意力放在那些可以帶來價值的步驟。每個非必要步驟都伴隨機會成本,所以每省略一個非必要步驟,我們就有更多時間、精力和腦力可以投注在重要的事情上。
第九章——推進:產出垃圾的勇氣
- 我們常常苦於創作不出精彩的東西,是因為誤解了創作的過程
- 每部皮克斯動畫一開始的草圖都「笨拙、不成熟、很弱、不完整」
- 追求卓越的人往往很難接受從垃圾成績開示的觀念,他們在過程中的每個階段都堅持高標準的完美。但這樣的標準既不實際,也很沒有成效。
- 沒有犯過錯,就不可能精通:沒有產出垃圾的勇氣,就不會有後來的學習
- 允許自己失敗需要很大的勇氣。失敗的感覺很可怕,令人備感脆弱,而失敗的代價越高,需要的勇氣就越大。既然人的勇氣時有限度的,我們會希望以成本最低的方式體驗失敗,並從中學習。
- 另一種把失敗的成本減到最低的方法,就是保護好你的垃圾,不要被自己腦中的嚴厲批評打槍。
- 試試不忘提醒自己,每一項偉大成就在起步時都是垃圾,無一例外。
- 愛爾蘭劇作家蕭伯納說:「比起什麼都不做的人生,不斷犯錯的人生不但更值得尊敬,也更有價值。」
- 零稿的概念,就是寫什麼都行,寫得越糟越好,反正不是要寫給任何人看,永遠不需要被人評斷。零稿甚至不應該被視為草稿,它只是寫在頁面上的文字。
- 如果一項重要的計畫讓你不只是如何是好,因為你自覺從一開始就必須產出完美無瑕的東西
- 接受不完美,拿出產出垃圾的勇氣,這是讓我們得以著手去做的途徑
第十章——步調:慢即穩,穩即快
- 如果我們在追求某個目標或進行某項計畫的一開始,就很努力想要進展超前,反而會陷入一種惡性循環:我們會累,必須休息一下,卻又因為停下來休息而覺得需要補進度,於是再度衝刺。
- 當我們心裡有一件想要達成的重要事情,站在起跑點上,忍不住就會想要往前衝。問題是,一開始如果跑得太快,幾乎可以肯定會拖慢後續的腳步。
- 以這種一會兒衝刺、一會兒累垮的方式來完成重要計畫,代價實在太大了:在全力衝刺的日子裡,我們感到疲憊不堪;在沒衝刺的日子裡,我們也筋疲力盡、意志消沈,最後往往就像英國探險隊一樣,身心都累垮了,目標仍然遙不可及。
- 在還有力氣的時候停下工作,這種完成重要事情的方法表面看來很違反直覺,其實這樣的克制正式大幅提高生產效率的關鍵。
- 著有 18 部暢銷小說的麗莎·朱爾(Lisa Jewell)這樣麽說:「定好自己的步調,寫得太多、太快,你會偏離軌道、迷失方向,而不太常寫,你會失去動力,每天 1000 字是剛好保持緩慢前進的字數。」
- 「慢即穩,穩即快。」(Slow is smooth. Smooth is fast.)意思是:慢慢來,事情會進行得更穩健順暢,當事情進行得穩健順暢,就能進展得更快。
- 其實有一個簡單的做法。我們可以設定每次進度的上限和下限,只要運用以下規則:至少做到甲,最多做到乙。
第三部——不費力的成果:如何以最小努力獲得最大成果
- 如果投入努力後能產生一次性收穫,得到的就是線性成果,線性成果是每天從零開始,只要有一天沒有付出努力,那天就不會有任何成果,付出多少努力就會得到多少成果,所以付出和收穫的比例是一比一。
- 線性的成果是有限的,永不可能超越付出的努力
- 剩餘成果和線性成果完全不同,只要付出一次努力,就能一再收割好處,不論你有沒有再投入努力,成果都會持續流向你。
第十一章——學習:善用他人的知識
- 一種方法也許只有用一次,只能用來解決某種特定類型的問題。至於原理,則可以廣泛應用、重複運用,在最理想的狀況下,原理甚至是萬能而永不過時的。
- 特定方法只能產生線性成果,如果想獲得剩餘成果,就要靠原理才行。
- 馬斯克說:「很重要的一點,是把知識看成語意樹——一定要先理解基本原理,也就是樹幹和主要枝幹,然後再進入葉子/細節,否則葉子/細節會沒有地方依附。」
- 有關大腦如何學習的科學,證實了馬斯克的方式很有效。我們的大腦就有神經可塑性(neuroplasticity),不管是在個別神經元的層次,還是在學習新技能這樣的複雜層面(比如學習製造火箭),都有改變的能力。
- 不同的概念互不相干,代表的是線性知識,但這些概念只要互相連結起來,就會形成剩餘知識。
- 最好的學習方式是好好掌握別人已經研究透徹的心血結晶。
- 跨學科的思想交流會孕育出新東西,而把因襲的傳統轉化成新穎事物,往往就是不費力地發揮創意的關鍵。
- 閱讀是世界上最高槓桿的活動之一,只要投入約莫相當於一個工作天的時間(和幾百塊台幣),你就可以接觸到最聰明的人已經研究透徹的東西。
- 閱讀——特別指為了把某種學問搞懂的閱讀,不管怎麼算,都是能帶來豐碩剩餘成果的投資。
- 要充分發揮閱讀的效益,我建議採取一下幾個原則:
- **以林迪效應(Lindy Effect)篩選。**根據這個理論,一本書的預期壽命和它當前已經存在的時間成正比——意思就是,一本書存在時間越久,未來持續存在下去的機率也越高。因此,我們應該有優先閱讀那些已存在許久的書,也就是經典和古書。
- 閱讀是為了吸收(不是為了完成一件事)。有些書我理論上看過,卻沒辦法跟你講內容是在說什麼。另一方面,有些書我沒有從頭到尾讀完一遍,卻經常回頭去看其中某些章節或段落,熟讀到已經融入我這個人之中。讀一本書如果只是為了能自豪地把它展示在書架上,就失去了閱讀的真正意義,而完全沈浸在書中去吸收書裡的東西,則能改變一個人,就好像你自己經歷過書中所寫的內容一樣。
- **提煉精華,增進理解。**如果能在剛看完一本書時,把學到的關鍵知識總結一下,你會吸收得更好。總結的過程是在把概念提煉成重要的精華,能幫助我們把資訊轉化成理解,理解再轉化成獨門知識。
- 擅長沒有人在做的事,勝過擅長每個人都在做的事,而能擅長沒有人在做的事,價值更是提高百倍。
- 要收割知識的剩餘成果,首先應以他人的知識為槓桿,但最終目的是要找出自己獨門的知識,然後在這方面下功夫。有沒有什麼事是別人看來很難,你卻覺得輕而易舉的?最好是你已經有一定累積,可以相對容易地持續學習和提高能力的事,這就是創造獨門知識的機會。
- 只是可以打開一扇機會之門,獨門知識更能帶來用久的機會。
第十二章——提升:集眾人之力
- 人人都喜歡故事、理解故事、記得故事,這代表講故事——或透過故事來教,是相對容易的方式。故事的力量,足以把聽眾變成滿屋子的老師。
- 另一種加速學習的方式是傳授知識,即使只是想到自己有可能會被要求去教別人,也會說是我們更主動投入、更專注學習。我們會用心聽到懂為止,會去想概念背後的邏輯,到時好用自己的話表達出來。
- 只要教導別人怎麼走,之後就會記住了。或者本來很難搞懂的小說情節,在敘述給別人聽之後,來龍去脈就都清楚了。
- 想要什麼都教、什麼細節都不放過,反而很可能什麼都教不成。如果能明確釐清並簡化你想讓別人懂得的最重要資訊是什麼,讓他們學會之後可以再去教別人,你會更快實現剩餘成果。
- 不要考慮太過複雜的資訊,不要專找那些讓你聽起來好像很厲害的東西,你需要的是簡單直接、易於理解和復述的資訊。
第十三章——自動化:做一次就好
- 阿爾佛雷德·懷德海(Alfred North Whitehead)說過:「文明的發展在於我們不經思考就能執行的重要工作越來越多了。」換一種說法就是:「重要步驟和活動都應該儘量自動化。」
- 人類記憶儲存量是很大的,西本大學心理學教授保羅·雷伯(Paul Reber)估計,假如人腦是數位錄影機,容量將足以儲存 300 萬小時的電視節目。但專門用來儲存可隨召隨用的資訊的隨機存取記憶體(RAM),也就是我們的工作記憶,容量就很有限。
- 越龐雜的知識智慧越增加認知負荷,讓人越容易出錯,所以我們需要的不是更多知識,而是新技巧、新策略,幫助我們在不增加工作記憶負擔的情況下運用原有知識。
- 檢查清單不只在操作飛機等高度專業化的工作上有用,隨著世界變得越來越複雜,我們都需要工具來幫助自己記住重要的事。
- 檢查清單的好處,在於提前完成思考工作,不必再把事情掛在心上。更確切的說,是事情都已預先安排好,因此我們不再是偶爾才把重要的事情做對,而是每次都會做對。
- 備忘小抄是不需要什麼技術,卻非常有用的工作,我們可以隨時用來將幾乎所有重要的事情自動化。檢查清單就是備忘小抄的一種,以下是其他形式的備忘小抄:
- 上班族利用日程規劃軟體,輕鬆安排一天的優先事項
- 主管為每週例會擬好議程,確保最重要的議題都有被討論到
- 創業者每次拜訪客戶開發業務,都會準備好簡報,以便輕鬆記住要強調的重點
- 老師列了一份寫作技巧清單發給學生,讓學生更容易寫出好文章
- 家長製作一張家務一覽表,讓孩子更容易記住每天該由誰負責什麼事
第十四章——信任:發動高績效團隊的引擎
- 不管哪一種情境,跟人協作都不是容易的事,你必須耗費心神,必須把關係搞好;每個人重視的事都不一樣,甚至會相互牴觸,你必須找到折衷方式。
- 當彼此分關係有互信基礎,就不需要花太多力氣來搞好關係、維繫感情。有互信基礎的團隊能快速分工,大家有問題就開誠布公提出來,有重要資訊就互通有無不藏私,有不懂的地方也不怕問。
- 沒有高度的信任,就不可能有高績效團隊。
- 雇人一定要找誠實正直的人,一個你可以信任他即使在沒人管的情況下仍會堅持高標準的人。
- 巴菲特對於雇用的人和做生意的對象,會以三個條件來判斷對方是否值得信賴:正直(Integrity)、有頭腦(Intelligence)和積極主動(Initiative)。但他也強調,少了第一項素質,其他兩項可能會適得其反。
- 低信任關係的結構通常不是有意造成,而是不積極作為下的自然結果。
第十五章——預防:預見問題,防患未然
- 有時候,我們太過習慣生活中煩人的瑣事——諸如卡住辦公桌抽屜的鉛筆收納盒之類——習慣到連想都沒想過要做點什麼。
- 要打破這個習慣,可用以下問題來自我檢視:
- 生活中有什麼問題一再是我覺得很煩?
- 為了應付這個問題,幾年下來總共要花多少成本?
- 要著手解決問題,我在幾分鐘內馬上可以採取的下一步是什麼?
- 我們如果知識應付問題,就是在砍樹枝而已,要在問題發生前防患於未然,就必須砍掉問題的根源。
結語——當下:接下來怎麼做最重要
- 不管你的人生遭遇到什麼艱辛或苦難,不管這些遭遇在你生命中佔據多大的位置,你當下可以選擇怎麼做的力量,其實比任何艱辛苦難都要大得多。
- 當下的英文「now」,詞源來自拉丁文片語「novus homo」,意思是「全新的人」或「封爵新貴」,其中的精神很清楚:每個新的當下,都是重新做人、重新選擇的機會。
- 我們在每個當下都可以選擇:要走沈重的路,還是輕省的路?
- 「我的軛是容易的,我的擔子是輕省的。」——馬太福音 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