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內向者的十大守則:
    • 文靜的個性具有看不見的神奇力量
    • 對「想得很多」的人,我們叫他「思想家」
    • 接觸的想法大多在獨處時誕生
    • 你的個性可以和橡皮筋一樣伸縮,外向者做得到的你也可以,成為眾人目光焦點也不例外。之後還是可以做會安靜的自己
    • 雖然偶爾要有彈性,但最後還是要做回原本的自己
    • 有兩三個知心之交,比有一百個點頭之交好(當然,認識些點頭之交也不錯)
    • 內向和外向就像「陰」與「陽」——彼此相愛、彼此需要
    • 如果看到認識的人但不想閒聊,就過馬路躲開吧
    • 不是只有活潑外向的人才能領導,甘地就是內向領導人的好例子
    • 而甘地說過:用溫和的方式,你可以撼動全世界
  • 內向的人並非沒有想法要和大家分享。其實我們通常都有自己的看法,只是不喜歡當著一群人的面說出來。有時候,盛氣凌人的同學會搶盡發言機會,講話聲音小的人往往沒辦法插畫。p.59
  • 在團體中如魚得水:
    • 沈靜,不沈默:你不需要講贏每個人,或每次有機會都要發表意見;不過,你應該用你覺得自在的方式, 表達自己的想法。
    • 找到適合的角色:花點時間,找出最合適你的個性的角色吧!幕後工作的重要性並不亞於鎂光燈下的演出,看看電影和科技業就知道了!
    • 尋找新夥伴:試試找些不同的人搭檔,這樣可以認識新朋友,有些同學或許能激發出你堅定的領導個性呢!
    • 推動默想
    • 校外團體
    • 試試「紙上腦力激盪」
    • 避免被打斷:如果覺得講話常被打斷,可以試試這個方法:稍微抬高音量,舉起手,掌心朝外,表示你還沒說完。這樣你就能禮貌地表示:別吵,我還沒說完呢!
    • 早點開口:講過話以後會覺得比較自在,其他人也會把他們的意見告訴你。你覺得自己參與了討論,也有助於提升信心。p.67
  • 但要成為領袖,不代表一定要長袖善舞或引人注目。我認為,現在應該要正視沈靜領導人的力量了。領導效能最好的人,並非為了掌握或追求鎂光燈才站出來,而是希望能推動理念、宣揚觀察世界的新觀點,或改善某群人的處境。無論內向或外向的人都有這樣的動機;無需改變自己的內向特質,也可以達成同樣的目標,激勵人心或創造啟發。p.75
  • 邱吉爾說過:「挺身發言需要勇氣,坐下傾聽也需要勇氣。」p.86
  • 誰說講話大聲才能領導?p.86
    • 善用優勢,贏得競爭
    • 追隨熱情
    • 交流傾聽
    • 重視他人
    • 當仁不讓
    • 找出模仿
    • 以身作則
  • 學校有時候很像金魚缸,你做的每件事彷彿都攤在大家面前,每個人都可以去批判甚至指指點點。想要找到相處起來自在、開心的朋友,有時並不容易。住在美國俄亥俄州的蓋兒談到她的朋友,說:「我有三個好朋友,我跟她們每個人都很要好,什麼事都告訴她們。我也會跟其他人聊天、一起玩,不過不會輕易把別人當朋友。朋友就是我有什麼事都會找她,她也有什麼事都會找我。p.93
  • 「我只和自己喜歡的人交朋友。」p.94
  • 運用人際關係攻擊他人,對文靜內向的孩子來說殺傷力特別大,男生女生都一樣。內向的孩子通常會擔心自己交不到朋友,所以會盡量忍耐,繼續和欺負自己的人維持朋友關係,最後造成自信心破碎。由於害怕未知的情況,他們會覺得就算朋友再怎麼惡劣,也比完全沒有朋友好。幸好,許多孩子最後鼓起勇氣,毅然拒絕這種社會壓力。離開惡劣或會欺負人的朋友需要莫大的勇氣,但是請相信我,這樣的勇氣你也具備。p.99
  • 很多內向的人說,如果想和周遭的人保持距離,又要撐過對話,他們會想辦法把別人的注意力導開,移向別的人事物。如果有時候我必須多講話,卻又特別不想開口,就會問對方與他們自己有關的問題,讓愛講話的人負責講——他的答案或許還能讓你聽得津津有味呢!p.103
  • 培養沈靜的友誼 p.106
    • 做你自己:不必為了留下好印象,就裝出另一種個性。「不要為了交朋友假裝自己很外向。比起一群泛泛之交,有一個真心朋友好多了。即使有時候因此孤獨,也比逢場作戲來得強。」同時別忘了,什麼樣的朋友能帶出你真正的一面——瘋癲傻氣、真情流露、誇張搞笑的一面。那時候你就知道,自己「找對人了」。
    • 別怕孤獨:寧可沒有朋友,也不要和一群會傷害、霸凌你的人當朋友。
    • 加入團體:如果想要交朋友,加入小組、社團、課外活動是很理想的方式。如果這個團體建立的宗旨和你感興趣、有熱情的事物有關,那有更適合了。
    • 從小處累積
    • 呼朋引伴:如果和比較外向的朋友在一起,就會認識原本可能不會認識的人。「我發現要認識人,最好的方法就是和朋友在一起。這樣一方面有個安心的後盾,一方面又可以和人來往。」
    • 拋出問題
    • 設想別人的感覺
    • 把話說出來:沒有人會讀心術。如果對方真心和你交朋友,也會願意聽你說。
  • 內向不代表你無法沈浸在歡樂派對裡,或在聚會中展現過人的社交手腕。不過,這種場合比較容易讓我們筋疲力盡, 原因我們之前討論過。個性百分之百外向的人在喧鬧的派對中會更有活力,但內向的人對燈光、面孔、震耳欲聾的音樂等刺激比較敏感,所以沒那麼喜歡鬧哄哄的派對。這就像是每個人身上都有一顆社交電池,但充電和放電的條件完全不同,我後來學會辨認自己的電池是不是快沒電了,判斷什麼時候該離開派對,或者坐到沙發上溫馨地聊聊天,幫自己的電池充電。只要找的適合自己的方法,你也做得到,從此再也不必為了參加派對而煩惱。p.112
  • 我們常以為別人就像他們在社群媒體上表現出來的樣子,性情穩定、活潑風趣;或覺得國高中就該是生命的黃金時光,有最棒的派對,也會體驗到初戀。但其實每個人經歷這些事情的時間點都不同,對很多人來說(我自己就是),可能上大學或多年之後,才會體驗到人生的黃金時光,在社交場合中才會覺得舒適自在。就像在學校餐廳,沒人會規定你一定要做某張桌子,生活中也不該有人規定你非得過某種社交生活。你可以努力找出適合你的社交生活;而適合你的,或許和電影或電視上演的並不相同。p.116
  • 如果真的很害怕社交活動,就不要參加吧,這種情況很正常的。擴展自我很重要,不過每個人都有極限,也需要保護自己。p.118
  • 保持好奇心,發揮同理心:每個人幾乎都有特殊的遭遇、有趣的觀點可以分享。和剛認識的人聊天時,如果覺得氣氛尷尬,可以給自己一個挑戰:找出對方身上最有趣的特質。同時也要記住,再精明圓滑、氣勢逼人的人,內心也可能有自己的傷痛,人皆如此。即使你永遠不知道每個人心底傷痕各自的原因為何,直到人人都可能有傷心的事,也有助於你用坦承、有同理心的態度,對待遇到的每個人。p.123
  • 社群網站會讓我們更強烈地感受到自己被遺漏在外儘管你寧願在家度過寧靜的夜晚,但在網路上看到別人週六晚上都有活動時,可能會因此對自己的生活方式猶疑起來。舉例來說,蘿拉雖然內向,最好的朋友卻是學校的風雲人物;雖然她和他們感情很好,但常感覺朋友希望她更外向一點,不論本人或在網路上都是。手機常常搞得她很煩:簡訊、Snapchat 的分享照片,還有 Twitter 裡的訊息,無一不提醒她別人在做什麼,讓她覺得不趕快加入不行。p.126
  • 如果選擇做自己喜歡的事,即使因此錯過別的事,也不需要後悔。p.127
  • 和外向朋友來往:
    • 肯定自己的價值
    • 多看多學
    • 了解自我極限
    • 找個好師父來模仿
  • 沃茲尼克:「我學到一項很重要的能力,對我生涯幫助良多,那就是耐心。⋯⋯ 我學會不要太在意結果,只要專心在當下的這個步驟,盡量做到完美無缺就好。」p.163
  • 個性內向的人如何表達自我:學習坦誠、自信地表達自我,你的內心將有豐富的收穫
    • 找出適合的工具:試著找出對你最自然、最喜歡的工具來表達自我
    • 努力才有成果:找到自己的天賦後,灌注你所有的精神與熱情,徹底投入,練習,練習,再練習
    • 找到能激勵你的楷模
    • 保有隱私:有寫日記本來別人就不該讀,有些創作也應該只專屬於你。建立一個能安心創作的空間,不用擔心別人怎麼看你,讓你沈浸在只屬於自己的創作世界
    • 不過還是別忘了分享:我們害怕分享,往往是因為擔心批評,不過可以先把作品拿給一兩個朋友看,別人的意見會對你有幫助。p.168
  • 像我們這樣個性內向的人,有時會過度沈浸在自己的腦海中的世界。這時若轉而把注意力投向身體,換個步調,會更平衡、更健康。揮汗運動是擺脫社交壓力與挫折的好方式,也能讓心靈更快樂,因為運動會釋放腦內啡。p.171
  • 心理學家伊莉莎白·米卡(Elizabeth Mika)說:「在某種形式上,運動成為一種冥想,佔據你的身體,讓心靈有時間自我探索。」p.175
  • 內向者的冒險備忘錄:
    • 追求熱情所在
    • 多聽多觀察
    • 養精蓄銳、儲備活力
    • 實踐小羅斯福夫人的原則:每天做一件會讓你害怕的事。小事也行,譬如在課堂上舉手發言,或聚會時坐在不認識的人旁邊。挑戰自己、突破舒適圈,可是件會讓人上癮的事哦。而養成習慣以後,說不定你就會固定去做有挑戰性、也讓你覺得有收穫的事。
    • 相信自己:別讓恐懼成為小偷!p.200
  • 我覺得這就像人格的橡皮筋理論。我們內向的人可以隨自己的意思,像橡皮筋一樣延展自己,表現得比較外向,或待在吵雜的環境;但如果拉得太長,我們會斷掉。訣竅是,要知道自己的極限在哪裡。p.203
  • 靜靜地撼動世界
    • 找到你最熱切的理想:選擇自己有強烈共鳴的理想
    • 發揮自己的長處:記得擁抱你自己文靜的長處
    • 建立有意義的人脈:你不用每個人都認識;幾個真誠、深交的朋友,會比一幫泛泛之交更有力量
    • 挑戰自己,延展橡皮筋:有時候肯定也需要走出舒適圈
    • 堅持不懈 P.213
  • 性格自由理論認為,我們天生有某些人格特質;但是假使真正需要,也可以學習新的特質,以便完成「個人核心人物」。所以,不是只有外向的人才能在舞台上談笑風生,也不是只有內向的人才能靜靜地坐著看很多網路文章,或自己一個人練習樂器好幾個小時。p.226
  • 如何讓演出更搶眼:
    • 事前準備
    • 師法專家:搜尋一些厲害表演者的影片,最好是找個性和你類似的人,然後好好研究,觀察他們的站姿、動作、聲音變化,不過還是要保有自己的特質
    • 慢慢調升壓力
    • 熟悉環境
    • 注意呼吸
    • 面帶微笑
    • 建立交流
    • 眼光放遠 p.231
  • 你的療癒角落不一定要很隱密,也無需固若金湯,只要是讓你感覺安全舒適的個人空間都可以。療癒角落可以是身邊的小空間,比如臥室裡的一張小椅子;可以遙遠寬闊,比如一座沙灘;也可以是介於這兩者之間的任何地方。p.239
  • 「療癒角落」(Restorative niche)這個詞,是哈佛心理學家利托教授所創:他用這個詞來形容可以隔絕嘈雜與紛擾的實體或心靈空間,讓你沈澱思緒與情緒, 從一整天的辛苦人際相處中恢復精神,回歸真我。p.239
  • 如何打造療癒角落:
    • 臥房靜地
    • 寧靜角落
    • 大自然
    • 內心世界:你可以在心底打造自己的小天地,這是只需要一副耳機、一本書,或只要閉上雙眼、專心呼吸
    • 舒壓活動:做些放鬆的事也能取代療癒角落,不論是打電動、跳彈簧床、淋雨或烹飪,找時間去做就對了
    • 圖書館
    • 出去走走 p.249
  • 「要找到自己的聲音,就必須找到自己是誰。更了解自己之後,我覺得更有自信,因此才有了自己的聲音。找到自己的聲音,不單只是在課堂上更踴躍發言,同時也是找到存在感,發現自己存在的意義,並且為之奮鬥;我終於明白,自己說的一切不一定要完美,即使錯了也無所謂。⋯⋯ 沈默帶給我的那份自在逐漸消逝,我再也不能專心聽著,我也要發出自己的聲音。⋯⋯ 我慢慢能夠安於那份不安的感覺,慢慢愛上自己的聲音。」p.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