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榮格說,內向者面對圍繞在他們身旁的事件時,傾向於去思考這些事件的意義,而外向者則直接投入這些事件裡面。p.19
  • 內向者趁著獨處時充電,外向者則是在社交活動不足時才需要充電。p.19
  • 內向者覺得少量的刺激比較好,譬如說跟好友把酒言歡、玩填字遊戲 ,或是看書。外向者喜歡熱鬧,譬如說認識新朋友、從險峻的山坡上滑雪往下衝,或是用超大音量聽音樂。任教於密西根大學的人格心理學家大衛・溫特博士解釋,典型的內向者度假時不喜歡搭郵輪和大夥一起鬧哄哄的開趴,反而喜歡一個人靜靜的在海灘上閱讀,原因是內向者認為「其他人太吵了」,這些很吵的人會在內向者心中激起恐懼,讓他們想逃離,是他們感到威脅。對內向者來說,一百個人構成的群體實在是太吵了,比一百本書還要吵,比一百粒細砂還要吵。p.20
  • 很多害羞的人變得內向,可能是想要保護自己,因為與人交際讓他們很痛苦;但是很多內向者變得害羞,部分原因可能是他們從別人反應中獲悉自己「喜歡沈思」這件事情不太對勁,另一部分也是因為他們的心理狀態讓他們不願參與刺激太多的環境。p.22
  • 你可以做個測驗,若敘述符合你的狀況就回答「是」,若不符合你的狀況就回答「否」。你回答的「是」越多,大概就越內向。如果你的答案裡面「是」和「否」大約各佔一半,你有可能是個既內向又外向的雙向性格者。p.23
    1. 我比較喜歡一對一的對話多過團體活動
    2. 我喜歡用寫作表達自己
    3. 我喜歡獨處
    4. 比起同儕,我比較不在意財富、名聲及地位
    5. 我討厭閒聊瞎扯,但是我喜歡深談自己有興趣的話題
    6. 大家都說我擅於聆聽
    7. 我不太喜愛冒險
    8. 我喜歡可以讓我專心投入、不受打擾的工作
    9. 我喜歡小規模慶祝生日 ,只跟親近的朋友或家人慶祝
    10. 大家形容我「輕聲細語」或「溫和圓融」
    11. 工作完成之前,我不會跟人討論或是給別人看
    12. 我討厭衝突
    13. 我獨立工作最有效率
    14. 我在話說出口前會先想過
    15. 我在外奔波之後總是精疲力盡,即使玩得很開心也一樣
    16. 我常常讓電話轉接語音信箱
    17. 如果可以選擇的話,我寧願整個週末什麼也不幹,不要有太多計劃
    18. 我不喜歡一心多用
    19. 我很容易專心
    20. 上課的時候,我寧願聽講課,比較不喜歡參與專題討論
  • 芬蘭是個出了名的內向國度。在芬蘭有個笑話:你怎麼知道芬蘭人喜歡你?看他是盯著你的鞋子還是盯著自己的鞋子。p.24
  • 研究結果顯示,事實上,內向性格的人比外向性格的人更容易在網路上分享自己的私密世界,讓他們的家人和朋友在網路上閱讀時大吃一驚。內向性格的人比起外向性格的人更能夠在網路上表現「真實的自我」,並且會花費更多時間在網路上進行特定議題的討論。他們喜歡這種數位化的溝通方式。一個不敢在兩百人大教室裡舉手發言的人,可能會毫不猶豫透過部落格對兩千人或兩百萬人發表意見。一個不敢向陌生人自我介紹的人,可能會願意在網路世界中展現自我,之後才將網路上的人際關係延伸至真實的世界。p.90
  • 性格外向的人傾向於在公眾領域取得領導地位。在美學和理論的領域上,則多半由性格內向的人佔有領導地位,例如達爾文、居里夫人、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派翠克・懷特、偉大的畫家亞瑟・博伊德等這一類優秀的內向領導者。這些人創造出全新領域的思維,或者改變了現有的知識,而且他們在人生中有很多時間是獨處的。因此可以得知,領導地位這種事情並不僅適用於社會化的情狀中,有時也可以在獨處的情況下辦到,例如發展出新的藝術技巧、創造出新的哲學理論、撰寫出具有深度的書籍,以及在科學領域中有所突破。p.109
  • 我們也必須創造出一個可以讓人們自由轉換互動方式的環境,在他們想要專注或獨處的時候,可以擁有足夠私密的工作環境。我們的學校應該要教育孩童和別人共事的技巧——在良好且適度的練習下,合作式的學習可以非常具有效率——但是也應該提供孩子們所需要的時間與訓練,讓他們可以獨自專注練習。我們應該要知道,許多人需要在格外安靜和私密的環境下才能將工作執行到最佳狀態,特別是像沃茲尼克這樣的個性內向者。p.130
  • 沃茲尼克認為惠普公司是個重視英才的地方,這間公司不在乎員工的外表長得什麼樣子,善於社交的人在這間公司也不會因此多拿獎金,而且沒有人逼迫擔任工程師的沃茲尼克轉任管理職。這就是沃茲尼克心目中合作的真義:他可以和他那些個性優閒、穿著隨便而且不會隨意評斷別人的同時分享甜甜圈和工作心得。而且就算他選擇從人群中消失,躲回自己的辦公室開始工作,也不會有任何人有意見。p.132
  • 心理學家經常討論「性格」和「人格」的差異。「性格」是指天生的,基於生物學上的行為與情緒模式,可以從嬰兒與幼童時期觀察得出來 。「人格」是經由後天的文化影響與個人經驗等因素混合而成。而有些人表示「性格」就像地基,而「人格」則是建築其上建築物。p.139
  • 密西根大學兒童與家庭中心主任兼心理學家傑瑞・米勒觀察到:「大學校園裡有很多人都符合大家對於大學教授的刻板印象:喜歡閱讀,為了好的想法而感到非常興奮。他們為什麼會這樣,部分的原因就在於他們成長歷程中的時間分配。如果你花了很多時間社交應酬,自然就不會有太多時間閱讀和學習,畢竟每個人一生的時間都是有限的。」p.151
  • 外向者比內向者更能接受刺激,且因為如此,就可解釋外向和內向的人之間出現的許多差異:內向者喜歡關上辦公室的門,一頭栽進工作,因為對他們來說,這種安靜的心智活動是最理想的刺激;然而外向者則是要在進行比較熱絡的活動時,才會發揮最佳工作能力,像是籌辦一個「如何建立團隊」的工作坊或是主持會議。p.168
  • 只要你了解,內向和外向其實代表了對於刺激的接受程度,那麼就可以安排讓自己處於比較適合你個性的環境裡——不要有太多刺激,也不要刺激不足;不要讓自己無聊,也不要讓自己陷入焦慮。p.170
  • 害羞的人看見陌生人就緊張,不過這並不代表他害怕陌生人。這個害羞的人在戰場上可能勇敢如英雄,卻會在一些小事上缺乏自信,例如面對陌生人。——達爾文 p.178
  • 艾倫博士在家裡排行在她前面的兩個孩子都屬於活潑大膽的類型,全家只有她一個人喜歡做白日夢,喜歡在家裡玩,而且感情很容易受傷。她在成長過程中逐漸離開家庭,卻不斷發現自己有很多特性和一般人不同。例如她有時在沈默中連續開車好幾個小時,連收音機都沒有開;又例如她晚上有時會做惡夢,夢境很真實。她這人繃得很緊,緊到奇怪的程度,而且常常會被一種強烈的情緒(有時正面,有時負面)所淹沒。在日常生活裡她往往找不到精神上的避難所,她得要退入自己一個人的世界才行。p.184
  • 高度敏感的人往往是銘感的敏感的觀察者,會再展開行動之前多方思考。高度敏感的人仔細安排生活,盡量不要出狀況。他們也對影像、聲音、氣味、痛覺、咖啡等的刺激相當敏銳。如果有人在旁邊看著、觀察著他們的時候(例如在職場上,或者在音樂會上演出的時候),他們就會受到很大的影響;如果他們被人評價的時候(例如在男女約會的時候,或者在職場上面試的時候),也往往表現失常。p.186
  • 此外,愛倫博士等有新的發見:高度敏感的人天生就比較傾向追求哲學、精神或靈性,而不太喜歡物質或享樂的層面;他們討厭無謂的空談;他們自認為比較有創意或者憑著直覺行事(這一點,恰好就是愛倫博士的丈夫亞特眼中的她)。他們夢境鮮明,醒來之後還能清楚記得夢境的內容。他們喜歡音樂,親近大自然,熱愛藝術及身體外觀的美。他們的感情非常強烈,有時是一陣高強度的狂喜,有時是一番難以忍受的哀愁、憂傷或恐懼。p.186
  • 伊蓮諾・羅斯福一輩子也沒有走出自己的缺點,她一輩子都苦於自己的「沈默的葛賽妲公主病」(這是她的自創的說法,取自中古世紀義大利的民俗故事,相傳葛賽妲公主經常不講話),也一輩子都努力想要「鍛鍊出比犀牛皮還要厚的臉皮」。她說:「我猜,害羞的人一輩子都會害羞,可是他們可以學著克服自己的害羞。」 p.191
  • 「我天生就有三思而後行的能力,未經仔細思考的話語不會脫口而出,也不會寫下來。我從生活上的經驗學到可教訓,『靜默』就是追求真理的人所需要的精神訓練,很多人說話的時候沒什麼耐性,這種衝動的話語對世界沒什麼助益,只是在浪費時間。我天性內向,但這也變成了一種防護罩和盾牌,可以在裡面成長,更可以幫助我判斷事情的真相。」——甘地。p.267
  • 根據自由性格理論,我們天生及文化的環境,會造就一些特定的人格特質,如內向與否,但我們可以為了達成「個人核心職業」,而改變或演出不同的性格。p.277
  • 換句話說,內向的人可以為了自己非常重視的工作,為了他們所珍愛的人為了他們高度重視的事物,而表演出外向的樣子。p.277
  • 自由性格理論乍看之下會跟西方文化傳統有些相悖。舉例來說,莎士比亞在《哈姆雷特》裡面的名句「對自己重視」,到今天還經常被引用,這種觀念在西方人的腦海裡已經根深柢固,很多人不管怎樣都無法接受自己「假裝成另一種人」,即使短暫裝一下也不行。假設要我們說服自己說,我們班演出來的偽自我是真的,那麼我們會在好不覺知的情況下很快就將精力消耗殆盡,自己還不知道為什麼。不過,利托精妙的理論完全解決了這個困擾。的確,這種「外向」是演出來的,確實在道德上似乎有些爭議(更不用提要演出來是多麼累的事),但如果這種演出的出發點是為了自己對夢想的追求或是職業上的追求,這樣做其實跟莎士比亞的建議完全一致,不相違背。p.278
  • 「凡事遇到被欺負的事情,我就告訴自己:『我要學著變強。』所以我隨時準備迎戰,只有這樣別人才動不了你。」p.279
  • 懂得自我監控的人非常擅長根據當下情境的社交需求來調整自我行為,他們會搜尋線索,當作行為上的依據。這就是心理學家馬克・斯奈德所說的「入境隨俗」。p.281
  • 心理學家馬克・斯奈德(Mark Synder)說過,不懂得自我監控的人和自我監控高手彷彿是對著不同一群觀眾在表演,前者只能在內心裡表演,後者可以演給外在的觀眾看。p.282
  • 對於厲害的自我監控者來說,低階自我監控者很嚴肅,或是有社交障礙;對低階自我監控者來說,高階自我監控者就是騙人的牆頭草。用監控量表發明人斯奈德的話來說,就是「重視現實過於重視原則」。的確,自我監控強的人比較會說謊,所以自我監控較弱的人對自我監控高手提出道德質疑,似乎也不是沒有道理。p.284
  • 利托認為,自我監控是一種謙虛的行為,因為這是要調整自我以符合社會規範,不是因為自己的需求和利益操弄每件事情。他說,自我監控的出發點並不見得完全是演戲或取悅大眾,有些內向者在自我監控的時候,他們追求的是避免在社交場合犯錯,而不是想要成為聚光燈的焦點。所以,利托教授之所以可以完成一場又一場的完美演說,部分原因是他每分每秒都在自我監控,一直注意觀眾的反應是開心還是無聊,然後是情況調整自己的表演。p.284
  • 每個人都能夠成為很好的談判者,事實上,安靜優雅的談判者,懂得聆聽的談判者,以及天性重視和諧更甚於引發衝突的談判者,常可以收到極佳的效果。這種溝通風格讓人可以不傷害對方的自尊,同時又可以採取攻勢。而且,仔細聆聽才可以真正瞭解對方的動機,然後創造雙贏的契機。p.285
  • 只不過要能夠認清自己最在乎的核心目標,其實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對內向的人來說有其困難,因為他們一輩子花了很多時間去遵從外向文化的規範,等他們選擇職業或志向的時候,自然就會忽視自己的喜好。內向的人長大後,在法學院或是護校唸書或是在行銷部門工作,可能會不太自在,但是以前唸中學的或是參加夏令營的時候也是一樣不自在,所以也習慣了。p.287
  • 我終於發現有下列三個關鍵可以協助各位解答,究竟你的核心志業是什麼。
    • 第一,想想小時候你最喜歡做什麼。別人問你長大以後要做什麼,你都怎麼回答?以前回答的答案或許已經不準了,可是內在的動機可能沒有改變,如果你小時候的答案是當消防隊員,那消防員對你來說有什麼重大意涵?是在別人苦難的時候能夠解救他們嗎?是喜歡冒險嗎?還是可以開大卡車?如果你小時候的答案是舞者,是因為你喜歡舞者的衣服嗎?還是因為你想要掌聲?或是純粹喜歡身體高速旋轉時帶來的快感?小時候的你可能比現在還更清楚自己喜歡的事。
    • 第二,注意什麼樣的工作會吸引你。我在法律事務所的時候,從來沒有多接一件商業訴訟案,卻花了很多時間,免費為一個非營利性的婦女領導才能協會服務。我也擔任很多其他法律事務所的委員,目的是為新進律師提供協助於訓練,幫助他們的個人發展。身為讀者的你可能已經發現,我不是那種適合加入委員會的人,但是這些委員會的目標本身讓我很開心,所以我才會參與。
    • 第三,注意你羨慕什麼東西。嫉妒是很醜陋的情緒,但是也很真實,你可能會羨慕那些擁有你渴望事物的人。我是在一次同學會瞭解了我真正嫉妒的事情。法學院畢業後,有次我跟一些同學聚會,大家比較了一下彼此的職涯,結果每個人都非常崇拜、也非常嫉妒某位同學,因為他常常要到最高法院參與言詞辯論。我一開始很置身事外,只覺得恭喜這位同學手上握有更多的權利了,我因此還覺得自己高尚超脫,後來我馬上發現當時的心情也不是什麼了不起的東西,因為我根本不期望自己到最高法院進行言詞辯論,也不想追求其他律師都想要的專業成就。後來我問自己到底羨慕誰?結果答案立刻就浮現了:我羨慕那些後來成為作家或是心理學家的大學同學。所以,我今天所追求的志業,就是心理學家和寫作這兩者的綜合體。p.288
  • 「修復性的避風港」是利托教授的用詞,意思是在這些地方你可以恢復自己真實的樣貌。這個避風港可能是一個實體的場所,像是黎希流河畔的不到,或是一個短暫的時刻,像是你在業務會議之間,可以安排一些獨處的時光。你也可以在公司舉行重要會議前的週末取消一切交際應酬,你可以練練瑜珈或冥想,或選擇只用電子信件聯絡而非親自參與面對面的會議。(維多利亞時代的女性,她們的工作內容就只有社交應酬以及與家人相處,可是就連她們也要在每個下午離席休息一下。)p.290
  • 內向的人應該自問:「這份新工作是否容許我做自己喜歡的事?舉例來說,閱讀、擬定策略、寫作或是做研究。我有自己的工作空間嗎?還是要在開放式的辦公室裡應付大家的要求?如果這份工作沒有避風港,那我平日晚上和週末可以留給自己嗎?」p.290
  • 外向的人也會想要有「修復式避風港」。只不過這種避風港跟內向人的不同。外向的人應該問自己:「這份工作需要我說話嗎?要出差或是會有很多機會遇到不同的人嗎?辦公室會不會太無聊?如果這份工作不太完美,工作完有時間可以讓我一吐怨氣嗎?」p.291
  • 有時候我們必須演出「不是自己」的樣子,目的是為了換取「做自己」的時間。p.292
  • 「情緒負擔」指的就是我們要控制和改變情緒時所需要付出的努力,這個壓力、過勞、甚至心血管疾病的症狀都有關聯。利托認為,長時間演出非真實自我的樣貌會增加自律神經系統的活動量,結果就是免疫功能會失調。p.294
  • 「有壓抑負情緒習慣的人,常會看到事情的黑暗面。」p.295
  • 很多亞洲人展示尊重的方式是降低衝突。p.307
  • 以色列人不認為意見不合適一種不尊重的表現,反而把意見不合視為對方很關切這件事,而且很積極參與討論。p.307
  • 發洩無法讓怒火消失,反而會助長怒氣。p.308
  • 神經科學家發現打肉毒桿菌的人因為不能面露怒容,所以他們似乎比其他人不易發怒,因為光是皺眉癟嘴這表情就會刺激大腦的杏仁核產生負面情緒。p.308
  • 對內向的小孩來說,父母最大的協助就是陪伴他們面對新的事物。別忘了,內向的人不只是對陌生人有反應,也對新的地方或是新的時間有反應,所以不要誤會自己的孩子,以為他只是抗拒人際互動。內向的小孩並不是害怕人際關係,而是害怕新事物或過度的刺激。p.327
  • 關鍵就是讓你內向的小孩慢慢接觸新環境、新朋友,但是要尊重他的限度,就算他們接受的範圍真的很小也要尊重。在這樣的教養方式底下,小孩比較容易產生自信,比起過度保護或是過度逼迫的教養方式都好很多。要讓小孩知道,他的不安全感是很正常的,不過也要讓他們知道,新的事物沒有什麼好怕的。p.327
  • 很多通往快樂的道路,可以在教室外的嗜好裡面找到。外向者的興趣比較容易變來變去,不過內向的人通常會堅持到底,時間越久,這種堅持對內向的小孩越有利,因為真正的自信心來自於你的能力,而非先有自信才能培養出能力。專家發現,邁向幸福快樂的道路,就是持續專注投入在某件事上。只喲啊小孩的天份和興趣獲得發揮,就會是他們自信心的一大來源,不管其他人覺得他有多怪,都不會影響他。p.341
  • 自己在重要的表 表現前會緊張。可是不要讓他們覺得自己的緊張會阻礙成功。p.343
  • 跌倒的地方,就是藏有寶藏的地方。p.346
  • 我們的文化讚揚外向的生活,反對追求內在的生命旅程,所以我們失去了自己的內在,只好再度尋找自己。——法國作家阿娜伊絲・寧。p.349
  • 愛才是最根本的東西,外向社交並非必要。要珍惜你最親近、最喜愛的人事物。跟你最喜歡和最尊敬的人共事。遇到新認識的人,見識一下他是否符合這些標準,或是找看看有沒有誰會讓你相處起來很舒服的,不用煩惱要跟所有人都有交際。建立人際關係理應是讓人更開心的事,對內向者來說也應該是如此。但要注意,重質不重量。p.349
  • 生活要過得好,秘訣就是把自己放在正確的舞台上。有些人就是要站到百老匯的聚光燈下面,但也有些人適合在書桌的檯燈下。善用你天生的能力,是毅力也好、專注力也好,或是深刻的見解和敏感的觀察力也好,把這些能力善用在你喜歡的工作上,用來解決問題、創造藝術、深度思考。p.349
  • 你要找出自己有什麼天賦可以貢獻給這個世界,而且要真的有所貢獻,即使這項貢獻牽涉到你在大家面前演講、交際等等讓你不自在的活動,那也就做吧!不過要接受這種事,還是要有一定的難度。有必要的話就好好訓練自己,這樣可以降低你不自在的程度。完成了之後,就給自己一點獎勵。p.350
  • 不管你是內向還是外向,請記得,外表呈現出來的不見得是真相。有些人看似外向,其實他們花了好大的功夫,犧牲了真實的自我,甚至犧牲了自己的健康,才能裝出外向的樣子。有的人看起來很高傲或很難接近,可是他們的內心世界可能非常多采多姿,很有戲。所以下次你看到一個個性穩重、講話溫和的人,說不定他的腦袋裡正在解算式、寫一首古詩或是正在設計一頂帽子,也就是說,這個人可能正在發揮他「溫和的力量」。p.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