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向者與外向者的特質差異#
內向者#
- 透過獨處獲得能量
- 避免成為焦點
- 思考周全後再行動
- 注重隱私,只於少數人分享個人訊息
- 聽多於講
- 不太需要外在刺激
- 思考周全之後才作出回覆,喜歡較慢的步調
- 注重深度勝於廣度
- 容易受干擾
- 偏好書面溝通
- 喜歡、擅長獨立作業
- 表達方式謹慎、字斟句酌
- 重視細節
- 即使在漫長而複雜的決策過程中,仍較容易保持專注
外向者#
- 從與其他人相處而獲得能量
- 喜歡成為焦點
- 邊行動邊思考
- 會較自由地分享個人訊息
- 講多於聽
- 容易覺得無聊,需要外在的刺激
- 快速恢復,喜歡較快的步調
- 注重廣度勝於深度
- 容易分心
- 偏好口頭溝通
- 喜歡在團隊中與他人合作
- 很快說出自己的感覺,表達具渲染力與戲劇效果
- 喜歡不複雜、容易取得的資訊
- 對漫長而複雜的決策過程容易感到疲憊、失去耐心
- 史丹佛大學心理學教授卡摟蘿·杜維克(Carol Dweck)在其著作《心態致勝:全新成功心理學》中,提出兩種不同角度的思維,一種事定型心態(fixed mindset),另一種是成長心態(growth mindset)。定型心態相信人的能力與才智是固定的,因此總是在意他人的眼光,想要證明自己的能力,以及會刻意掩飾甚至忽略自己的不足,他們會用盡方法想取得所謂的成功。在人際關係上,會認為只有對的、完全匹配的夥伴,才能有好的團隊或婚姻,因此會捧著固定標準的「玻璃鞋」去尋找夥伴。至於成長心態則認為每個人的才能,包括智力、情商、溝通技巧等都是可以培養與改變的,重點不在於證明自己,而是在發展自己。因此,懷抱著這種心態的人不大會逃避挑戰,反而會將挑戰與失敗視為提升自我的機會,即使目前戰力不足,也可以透過學習與練習而獲得進步。在人際關係上則會尊重每個人的個體差異,也正視彼此的優缺點。與其找到相互匹配的夥伴,反而更傾向於想辦法彼此磨合,找到一起發揮的方法。
- 如果平時就能表現內向者原有的優點,並在需要時將潛藏的一點點外向特質發揮出來,就會出現加倍驚豔的效果。對內向者來說,健康的心態應該是知道自己的優缺點、正視自己的狀態,在不勉強自己的情況下,學習挑戰新事物與陌生環境。如果透過「角色扮演」(偶爾裝外向)可以幫助你更容易跨出這一步,不妨試試看。
- 老派但有用的專注技巧
- 特定時間才接收訊息:安排一段時間,關掉新郵件的即時通知、LINE、臉書,甚至關掉網路。不僅能讓自己專心處理重要的事情,也可以傳達「我不是整天都沒事,耗在電腦前等著回信」的訊息。
- 早起(或晚睡)
- 創造個人空間
- 獨處:午休時間獨處帶來的休息,實在是很棒的秘密武器。
- 轉換環境:讓緊繃的精神彈性調整一下。譬如花個三分鐘泡杯熱茶,看水蒸氣緩緩往上飄,讓掌心感受馬克杯的溫度;或是起身幫桌上的植物澆澆水,看看窗外的天空,做幾次深呼吸;散步到大廳再走回來了或是戴上耳機,聽一首元氣滿滿的歌曲等,都能夠創造自己的小綠洲。或許時間不長,但只要能把自己拉出辦公室片刻,都可以在休息後感到煥然一新哦!
- 擁抱自己的個性,無論內向或外向,創造價值,並且不要排斥和任何一種人合作透過和各類型的人共事、溝通,創方都可以互相學習、成長,利用別人的長處補助自己,也用自身的優點幫助他人,成為更好的個體與團隊,這才是職場工作者最可以做的事。
- 內向者常受估價過低症候群(undersell syndrome)影響—過度沈默,以至於其他人不知道他們所做的努力與成就。要到打破這點,就是忠實記錄自己的工作軌跡與成就。
- 社會化是不斷學習社會價值和規範的過程,大部分內向者在經過家庭(一直推你跟其他小朋友互動的爸媽)、學校(規定上課要發言才有分數的老師)、職場(認為主動說話才叫做積極的老闆)等不同情境的訓練下,多少都可以在內、外向間轉換,並附贈讓自己成為偽外向者的演技。
- 只要可以跳脫自我框架,同時關注周遭的人及其需求,就可以給團隊成員更多的發展空間。
- 比爾·蓋茲曾說:「聰明的內向者會找到自己的優點,像是願意用一段時間深入思考、縱覽群書、超越自我想法的極限,以解決問題。」
- 個性或人格特質不能決定你是誰,如何發揮與應用才是關鍵。
- 內向者應該尊重自己的舒適圈,因為那是可以充電的地方,比起有意識地要求自己跨出舒適圈,擴大能力範圍對內向者來說才是更重要的事。
- 內向者不是不敢冒險,對於自己信任的事物,他們會用相對低調的方式展現十足的勇氣。
- 當我們「賣力演出」時,就是忽略自己送出的訊號。理性告訴我們:「你的能量快用光了,你需要休息」,但我們不理會,反而更賣力演出,強迫自己撐得更久,其實一點好處都沒有。
- 遇到自己不擅長的場合,與其裝活潑大方、裝交際魔人,一小時後精疲力盡倒下,還不如好好做自己,取代每一次的勉強演出。
內向者的團隊工作心法#
- 找一、兩位外向的隊友:外向者能幫內向者負責某些對外的溝通,甚至達到宣傳效果
- 運用有效率的溝通方法:找些效率佳的網路溝通或專案管理工具(如 Slack、雲端文件平台),可以有效提升團隊的溝通效率。
- 展現執行力:如果自認為爭取工作機會不是自己的專長,不妨先專心將每個交辦到自己手上的任務做到好,甚至多幫團隊夥伴或主管一點,這會是建立信任感的關鍵。
- 敏銳的內向者因為容易接受他人感受及外界經驗的刺激,而較容易有罪惡感。愛荷華大學心理學教授葛雷茲納·柯辰斯卡(Grazyna Kochanska)在一篇研究中指出,這種情況在幼兒身上就可以發現,生性敏感、容易因別人情緒有罪惡感的幼兒在進入學齡後,會比同儕更有道德良知、同理心,也更願意遵守規則(即使是在沒有人看到的情況下。),但代價就是這些人的日子會比較難過。
- 在外向主流價值中成長的內向者,可以明顯感覺到自己與社會期待之間的落差,各種趨近外向價值的要求,如「妳怎麼這麼安靜,不像姊姊活潑」或「你太閉俗了,這樣會沒朋友,要開朗一點」讓內向孩子深信自己腦袋裡面少了什麼、自己不如人,或自己的個性不正常。這種無法符合社會期待的羞恥感,會讓內向的孩子越來越沒自信。
- 取得成功的過程中,自信心和能力一樣重要。
- 「一切都是自己決定的。自信心不會從天上掉下來,你必須可以去做:不喲想取悅所有人,拋棄完美主義,專注在行動、承受風險和快速失敗上。」
- 問自己「在什麼狀況下,我會覺得有自信?」或是「在什麼狀況下,我會覺得沒自信?」找出兩者的答案,並分析背後的原因。
- 完美主義有其優點,但某方面來說,過度追求完美也會阻礙自信的建立。
- 《內向者的秘密世界》作者珍·葛雷曼(Jenn Granneman)指出內向者普遍有些完美主義傾向這與內向特質有關——喜歡深入思考分析(或過度思考)喜歡獨立作業獲得完全掌握、在意他人的看法。
- 自信是相信自己會成功的信念,這種信念產生行動,行動又增進相信自己會成功的信念。透過準備、勤奮、成功、經驗,甚至失敗經驗,都會增加信心。
- 自信心的開始,就是踏出第一步的勇氣。做沒有嘗試過的事情、不喜歡的事情,恐怕都會存在,但要不要去面對是自己可以決定的,完成後就會帶來自信。
- 伊莉絲 1 布恩(Ilise Benun)說:「自信是相信自己即使不知道解決方法,仍然可以處理;是知道不管碰到什麼狀況,都有能力解決;自信是在不確定的狀況下,仍然相信自己(即使需要多花一些時間)」
- 亞當·葛蘭特(Adam Grant):「了解自己的個性,但不要被束縛。越理解自己時,也要更有意識地去突破自己的極限,不要被外向或內向這種標籤限制自己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