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眾是安定和安全的,但我們很可能會因為某一天的覺醒而生活在遺憾中;探索,毫無疑問是種「冒險」,因為沒有了「模仿」的目標,一切都得依賴自己,但也許會讓我們的人生少了些遺憾。p.8
- 沒有自制力與實力作為前提的自由,只能被稱為任性,正如這句話所言:「當你的才華還撐不起你的野心的時候,就應該靜下心來學習;當你的能力還駕馭不了你的目標時,就應該沉住氣來歷練。夢想,不是浮躁,而是沈澱和累積。p.11
- 所有生命都將在某個時間點結束,只是早晚的問題,而生命如此無常,以至於我們根本無法預知明天和意外何者先至,與其犧牲現在為不可測的未來做準備,還不如用心地把每一天過好。人一輩子,最可怕的不是死亡,而是當死亡來臨時,你突然發現自己從未用想要的方式活過。p.12
- 喜歡思考的人在大徹大悟之前,往往要比不喜歡思考的人經歷更多內心的痛苦與迷茫。p.21
- 大多數人之所以認為上班是人生的必須,是因為混淆了「工作」和「上班」兩種概念。毫無疑問的,工作是我們維生的重要方式,當上班不是,它只是工作的一種形式。p.32
- 這樣的人在生活中並不少見,他們喜歡用固有的思維與信念來判斷所有事物,但問題是,信念是有力量的,它能夠影響人的行為,狹隘的信念很可能會限制一個人的發展和成長:如果有人認為一輩子只能把一件事做好,那麼他就不會開始其他的嘗試;但如果他相信人有多重潛能,人生也可以有其他可能, 那麼他就會選擇體驗與嘗試不同的事,讓自己成為更多面向的人。不同的信念會導致不同的選擇,不同的選擇構成了不同的人生。p.41
- 然而人的信念是能以動搖的,所以對於堅信「只能專注做一件事」的人,我並無意去改變他們的想法,但對於思想開放、渴望不同生活的人來說,斜桿青年是一種新的啟發,能讓人們看到不一樣的理念與生活方式,並鼓勵人們在人生中開創出更多可能。
- 對過去一代人來說,生存是人生第一大事,人生所有的努力都是為了家庭與孩子;然而對新一代人來說,生活本身及品質才是人生的重點,僅僅「活著」是不夠的,「怎麼活」更重要。
- 典型的工薪者思維就是「以時間換錢」,擁有這種思維的人嚴格遵守人力市場的遊戲規則,將自己的時間和技能出售給雇主,經由累積經歷等方式提升自己的市場價格。
- 擁有創業者思維的人並不將自己視為人力市場的「商品」,而是把自己看作一家「企業」。商品是用來出售的,而企業的作用在於整合資源來創造價值。擁有創業者思維的人很少把精力花在提高自身價格和尋求合適的雇主上,而是把時間看成自己的「原始資本」,他們思考的是如何用最少的時間,創造最大的價值和更多的收入 。
- 羅振宇:「正當賺錢,是這個世上最有尊嚴的活法。」p.65
- 被動收入與主動收入:所謂被動收入,就是不需花費太多時間和精力,也不需要一旁監管,就能自動獲得收入。主動收入指的是必須花費時間和精力才能獲得的收入。我們平日工作勞動獲得的收入就是主動收入,它是一種臨時性收入,只有工作才有,不工作就沒有。p.69
- 財務自由的核心其實是「自由」。我們追求財務自由的最紅目標不是為了財富的最大化,而是為了將財物的「約束力」降到最低,從而獲得身心的最大自由。p.70
- 財務得自由程度與財富多寡並不成正比。事實上,很多有錢人除了消費較無限制之外,和窮人可能毫無區別——終日為錢所累,為了追求更多的財富而犧牲許多生命中更珍貴的事物,例如與家人相聚的時間,以及愛好、夢想、健康 ⋯⋯ 如果金錢帶來的事無止境的慾望和更多的束縛,即便有錢了,我們也無法實現財務自由。p.71
- 我們必須學會管理自己的慾望。只有當我們拒絕成為慾望和金錢的奴隸,明白真正值得追求的事物,才能因財務自由而獲得心靈上的自由。p.71
- 財務自由最終的目標是心靈自由——過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不再為金錢工作,也不再為慾望所累,這才是財務自由的意義所在。p.73
- 世界的發展與進步憑藉著眾人的智慧累積,絕非獨立可成。也正因改變世界需要積沙成塔的力量,一個人能為世界帶來的最好的改變就是:改變自己——間接影響和激勵身旁的人,帶給社會積極的能量。所以,與其想著改變世界,不如想想如何改變自己吧!但每個人都願意審視自我並進而改變時,世界自然而然會變得更好。p.76
- 現代人心中都少了一份快樂。進入社會之後,我們的時間被機械地分割了,於是我們很難再沈浸在自己的節奏中,而是被其他人掌握生活步伐,這樣的結果就是,每個早晨面對一股被逼上競技場的壓力,對外界的好奇心也在不知不覺中消耗殆盡。p.79
- 積極心理學家尚恩・艾科爾在著作《哈佛最受歡迎的快樂工作學》(The Happiness Advantage)中指出,擁有積極心態的人,大腦會經歷所謂的「快樂優勢」,其表現結果會比處於消極或一般狀態時高出 31%,因為積極情緒會使人的智商、精力和創造力都明顯提升。p.90
- 弱者提出問題。等待別人解答;強者提出問題,然後主動解答。p.90
- 在歐洲發展史上,十六世紀的宗教改革就是扮演這樣一個角色——讓歐洲人走出愚昧的中世紀。當時的歐洲人相信自己有能力解開自然之謎,這股自信給了他們探索的動力,並且開啟了十七世紀的科學革命。由此可見,相信自己是多麼重要。p.91
- 「自尊」屬於社會心理學的範疇,他關乎自我認同感,是我們對自我價值主管評價的結果。自我認同較高的人,相對而言較自信和快樂,人格也更加完整;自我認同低的人,則會表現出現兩種極端:一種是虛榮,即通過刻意炫耀和誇大事實來博得認可;另一種則是自閉、自卑,甚至自暴自棄。p.93
- 僵固型思維者的特點是,他們認為聰明才智是人固定不變的特質,因此他們永遠處在一個「證明自己」、而非「發展自己」的心態中僵固型思維者會過於在意他人的評價,不願暴露自己的不足,並努力藉由迴避挑戰來避免失敗,以此維持自信。與此同時,他們總希望證明自己的才華高人一等,別人的認同會讓他們產生優越感而變得自負,而一旦覺得不如他人時便會陷入自我懷疑和否定中。p.94
- 成長型思維者則恰恰相反,認為能力是通過學習不斷發展而來的,因此他們關注的不是「證明自己」,而是「發展自己」,他們不會因為失敗或負評而產生自我懷疑和否定,而是看成自我提升的機會,更不會將目前的不足與自我認同劃上等號。成長型思維者往往不需要非常自信,他們認為即使自己不擅長,也可以全心投入,並堅持下去,他們不必證明自己做得非常好,因為他們相信人的能力是動態發展的,只要能夠不斷進步就好。p.95
- 成長的過程中,我們經常被告知做任何事都必須持之以恆,以至於任何的「不堅持」都會讓我們拿到羞愧。然而這是一種謬誤,這樣的觀點是建立在我們深信堅持就能得到想要的結果,而這種結論顯然是錯誤的。想想想許多運動選手,每個人都是堅持的典範,當王者永遠只有少數幾人。不過這並不意味著堅持是沒有必要的,只是堅持有理性與盲目之分,而你的堅持是否值得推崇,取決於你所追求的目標類型。p.106
- 很多時候,我們就是在這種悠閒、無目的的探索中認識自己。《反脆弱》作者塔雷伯認為,任何事物的發展都離不開隨機的自由探索,而這種自由探索必須要有足夠的閒暇時間。p.124
- 遠離那些如潮水般湧來的零碎資訊,給生活留白,給大腦多一些隨意遊蕩的時間,讓自己在愛好中再迷失久一點,才能走得更寬更遠。p.126
- 記住,成為那個原本應該成為的人,而不是社會或別人想要你成為的人。p.138
- 文字是一個被操縱的工具,它可以操縱人們的想像力,把醜小鴨寫成天鵝,或把虛榮心和慾望拉抬到極致,將預設的價值觀悄聲無息地植入人們的潛意識:告訴你那些開超跑、住豪宅、坐擁名牌的上流生活,才是成功。也因此,不夠成熟或沒有堅定信念的人,很容易就落入這場文字陷阱,流於追隨這些被操控的「主流價值觀」所定義的成功和幸福。p.211
- 除了訓練心智之外,遠離群體和減少社交也是很好的方式。因為我們生命中大多數的苦痛,都是因人而起:因為在乎別人的評價而焦慮;因為別人不友善的言行而憤怒;因為別人比自己表現好而感到嫉妒或自卑;因為虧欠別人而心生內疚 ⋯⋯ 而如今,社群網路更加劇了此一現象,我們深受他人言論和生活狀態影響的同時,也暴露了自己內心的虛榮和脆弱。p.227
- 叔本華:如果一個人內在充足、豐富,不需從自身之外尋求快樂,那麼,這個人就是最幸福的人。p.228
- 周國平:「人來到世上,首先是一個生命。生命,原本是單純的。可是,人卻活得越來越複雜了。許多時候,我們不是作為生命而活,而是作為慾望、野心、身分、稱謂在活;不是為了生命在活,而是為了財富、權利、地位、名聲在活。這些社會堆積物遮蔽了生命,我們把它們看得比生命更重要,為之耗費一生的精力,不去聽,也聽不見生命本身的聲音了。」p.231
- 「簡單生活」是一種自律的體現,因為它們讓我們對抗懶惰的本能,保持生活的井然有序。這種自律能帶來更強的自我控制,讓人們越發積極主動。而當我們決定「丟掉」那些人生中不需要的物品之後,最後留下來的,就是真正值得我們花時間專注的事物。p.232
- 冥想最重要的作用,是幫助我們提高察覺力。但負面情緒出現時,我們能很快察覺,並意識到那只是個信號,於是我們就能掌控自己,不任憑情緒左右。p.236
- 冥想的進行一定要以改變人生哲學觀為前提。如果你認為生活就是喜怒哀樂、體驗各種情緒,那麼就沒有必要練習冥想。如果你不想總是被情緒擾亂生活,希望找到讓內在平靜的力量,不妨試著冥想吧!它能幫上你的忙。p.236
- 簡單生活並不意味著人生零追求。相反的,我在物質生活的平淡,來自於我將精力放在心智的追求上。我所做的任何事背後都有個重要的信念:理性和好奇心是人類進步的根源。p.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