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先度排程(Prioritization)是一門學問,就跟其他的技能一樣需要不斷地練習,高效工程師不斷地再持續精進這件事。

建立一個好的待辦事項清單可以確保不會遺漏掉任何事情。首先依優先度排定一個必須做的事項清單。

作家 David Allen 1 在他的著作「Getting Things Done」2中提到:「人類的大腦擅長的是資訊處理,而非資訊儲存3。所以比較好的方式就是將需要記憶的事情,用其他方式記錄下來,而不是依靠大腦的記憶。

代辦清單的兩個元素

待辦清單必須有以下兩個重要的元素:

  1. 有固定格式的陳述
  2. 放在容易取得的地方

我們可以很快地從清單中看出哪些是目前可以完成的,或是在某些空擋,一瞥清單就可以很快地找到能夠做些什麽,而不是費勁心思努力回想。

代辦清單的形式

待辦清單可以是很多種的形式,它可以是一本可隨身攜帶的筆記本、任務管理軟體(電腦桌面程式或是手機 APP)、同步到雲端的文字檔(可以同時在電腦及手機上檢視、編輯)。而怎樣的形式其實不是重點,最重要的是在於我們將腦海中的想法抽取出來,集中在一個地方存起來,並在想到的時候隨時隨地可以取得這些資訊。

專注在有產值的事

做有實際影響力的事,完成任務的「質」大於「量」。每天回顧當天所做的事,是否對增進開發進度、減少寫出 bug 的機會 ⋯⋯ 等。

當我們拿出實際成果,就沒有人會抱怨拒絕出席會議、很慢回信、或不處理一些小 bug。當我們把重要的事情做好,瑣碎的雜事就變得不這麼重要了。在生活中也是如此:若我們為了下一趟旅行開始存錢,與其每天省下一杯 3 美元的星巴克拿鐵,花時間研究如何買廉價航空的機票反而是比較有效率的作法。

不要試著做完所有的事情(因爲那是不可能的,我們的時間有限),專注重要的事、專注在有價值產出的事。4

任務類型的四象限

作家 Stephen Covey 5 認爲,我們不該將「重要」跟「緊急」畫上等號。Covey 將任務分成四大類,分成兩個因素:「重要」(Important)或「不重要」(Not Important)、「緊急」(Urgent)或「不緊急」(Not Urgent)區分,分成四個象限,如下圖:

task-type

長遠的視野來看,第二象限的事項才是最重要的投資,也是影響力最大的。但通常這區的事項沒有確切的截止日期,花時間投入也不會有立竿見影的成效,而且在短期的時程看來,有可能看起來是在浪費時間(因爲看不出任何顯著的成效,但卻花了很多時間在上面),所以我們通常很容易忽略這一象限。

從我們的待辦事項中,分辨哪些屬於第二象限(不緊急但重要)的任務,並將歸類於第三象限(緊急但不重要)及第四象限(不緊急亦不重要)的優先度排到最後。

此外,要特別注意第一象限(緊急且重要)的事項,因爲它們看起來是必須優先處理的任務。雖然第二象限最重要,但我們也不能放著緊急的事不管(例如:production 上的重大 bug)。Edmond 提到:「緊急的事像是:重大的 bug、迫在眉睫的截止日 ⋯⋯ 等等,這些事的根本原因有可能來自於缺乏執行某些第二象限任務,例如:有重大的 bug 可能源自於不夠高的測試覆蓋率;時常發生開發時間不足,可能是因為期程的規劃不周全,或是時間預估有誤差 ⋯⋯ 等等。所以在第二象限投資更多時間,也有助於減少第一象限需要做的事情。」6

捍衛開發時間7

比起其他專業人員,工程師需要藉長期且連續的時間來提高生產力。8

在連續的時間裡維持心理學家 Mihály Csíkszentmihályi9 所提倡的「心流」(flow),就能夠提高生產力。這種狀態是「一個不需要刻意維持專注、忘卻時間流逝、無我的狀態」10。心流需要高度的專注力,打岔會中斷心流。

美國著名程式設計師兼風險投資家 Paul Graham11 在他的論文「創造者的日程、管理者的日程」12提到,管理者(管理階層)的時程規劃通常以「小時」為單位,但是對創造者(執行團隊,例如:軟體工程師、作家等)而言,比較適合以至少「半天」爲單位去執行他們的任務。微軟的一個研究13也顯示:員工若被信件、訊息回覆打斷工作之後,平均需要花 10 至 15 分鐘的時間拉回注意力到原本正專心做的事。14

盡可能規劃工作排程,為自己保留完整且連續的開發時間,排除不必要的會議及關閉不必要的聊天訊息通知。15

避免同時進行太多的事項16

避免過多的多工,因爲大腦無法同時處理太多的事情,同時進行太多的事情,反而會降低專注力、甚至影響生產力。

「Personal Kanban」17一書中提到,我們必須要限制進行中任務18的數量。作者 Barry 及 Benson 提到:「我們越接近大腦所能處理資訊的承載極限,就越容易累積心理壓力,也會影響效率。」19,「給大腦的工作量線性增加,但出錯的機率卻是指數增加。」20

人類的大腦雖然可以同時處理很多事情,但是若我們講求品質、效率及生產力,那就要盡量避免多工處理。想像它是一個單執行緒的處理器,將不必要的事情先排除吧!

解決拖延症

心理學家 Heidi Halvorson 21 在她的著作「Succeed」22提出一個幫助我們改善拖延症問題的方法,稱爲「if-then 計劃」(if-then plan)。我們在做事前,先執行這個計劃,例如:「三點會議結束了,我來查這個預期很花時間的 bug」、「在晚餐後,我來看一則關於安卓開發的演講」。

以程式的術語來説,就是以一個「條件」(例如某個時間點)來作爲「觸發」一個事件(我們規劃要執行的任務),只要有了明確的觸發條件,就能減少拖延的發生。23

「if-then 計劃」讓我們在創造者日程24中,很快決定在片段的時間裡,能夠做些什麽事。試問自己:「在計畫事項開始前,有 20 分鐘的空擋,我要做 OOO」。試著列出一個待辦事項清單,裡面的事項是可以用零碎時間完成的,並利用空擋時間完成它們吧!

定期檢視優先順序25

定期瀏覽代辦事項,將目前高優先度的往前面排,做滾動式動態調整。26

優化工作流程,就如前面所描述的,很多人提出不同的見解及方式,世上沒有所謂的最佳解。適合的方法也因人而異,唯有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方式、甚至混合各種做法(hybrid)、打造自己的系統(build up your system),才能真正提升生產力。

重點回顧

  • 列出待辦事項清單:切記大腦是做決策的中樞,不是儲存資料的硬碟
  • 做有產值的事:不要想著完成所有事
  • 花時間投資在「重要但非緊急」的事:一切都是爲了長遠的計劃
  • 減少任務切換的次數:這都是爲了減少切換工作模式時耗費的精神力、也減少專注力的損耗
  • 用「if-then 計劃」對抗拖延症
  • 養成定期檢查優先順序的習慣

結語

本章的主題雖然是圍繞著「代辦事項清單」,但是也提到很多概念,又有很多書籍的節錄、文獻的參考及名人的語錄,為了不讓本文變得過於冗長,讓讀者偏離了主題,所以就以註腳的形式放在最後,希望不會為各位帶來閱讀上的困擾。

延伸閲讀


  1. 中文譯名:大衛.艾倫 ↩︎

  2. 中文書名 - 搞定!:工作效率大師教你:事情再多照樣做好的搞定 5 步驟 ↩︎

  3. Human brain is optimized for processing and not for storage. ↩︎

  4. 少,但是更好」一書也提到相同的概念:「排除多數『瑣事』,專注少數『要事』」(Distinguishes the vital few from the trivial many) ↩︎

  5. 史蒂芬‧柯維, 其最有名的著作為:「與成功有約: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 ↩︎

  6. 第二象限並非絕對比第一象限重要,而要視當下情況而定。我們總不能放著 production 的重大 bug 不修,然後去第二象限的事。(感謝 Raistlin.C 補充 🙏 ) ↩︎

  7. 原文標題:Protect Your Maker’s Schedule ↩︎

  8. 雖然 Edmond 這麼說,但我認為不限工程師。我也有認識的設計師希望自己的工作時間不要被太多會議打斷。 ↩︎

  9. 美國心理學家米哈里.契克森。 關於心流,可參考他 2004 年於 TED 的演講:談「心流」 ↩︎

  10. A state of effortless concentration so deep that they lose their sense of time, of themselves, of their problems. ↩︎

  11. 中文譯名:保羅.格雷厄姆 ↩︎

  12. Maker’s Schedule, Manager’s Schedule ↩︎

  13. Disruption and Recovery of Computing Tasks: Field Study, Analysis, and Directions ↩︎

  14. Employees take an average of 10 to 15 minutes to return to focused activity after handling email and instant messaging interruptions. ↩︎

  15. 編按:但我相信很多人跟我一樣,有些會議時間是我們沒有辦法決定的@@ ↩︎

  16. 原文標題:Limit the Amount of Work in Progress ↩︎

  17. Amazon.co.jp: Personal Kanban: Mapping Work | Navigating Life (English Edition) 電子書籍: Barry, Tonianne DeMaria, Jim Benson: Kindle ストア ↩︎

  18. Work in Progress ↩︎

  19. The closer you get to reach- ing your capacity, the more the stress taxes your brain’s resources and impacts your performance. ↩︎

  20. Increasing work linearly increases the likelihood of failure exponentially. ↩︎

  21. 中文譯名:海蒂.格蘭特.海佛森 ↩︎

  22. 中文書名:實現:達成目標的心智科學 ↩︎

  23. 掌握一個習慣的觸發條件,就能輕鬆改變習慣。——「為什麼我們這樣生活,那樣工作?」 ↩︎

  24. Maker’s Schedule ↩︎

  25. 原文標題:Make a Routine of Prioritization ↩︎

  26. [問卦] 滾動式到底是什麼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