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一段時間住在京都車站的南側,大概是十條車站那一帶。

因為鄰近鴨川,所以很常去那裡散步或跑步。説到鴨川這條河流,想必去過京都旅遊的人都會有印象。鴨川由南邊一路向北,貫穿京都市的各個著名的觀光景點。京都市内東西向的幾條大路,我想很多人並不陌生。從北邊的「二條」一直到靠近京都車站南邊的「十條」。如果對路名不太有概念也沒什麽關係,因爲我也不是非常地熟門熟路。我自創一個口訣來瞭解全貌:

古城二條、祇園四條、清水五條、前站七條、後站九條

二條最有名的景點大概就是二條城;四條則是祇園、八坂神社、鴨川納涼床,還有商店街、咖啡店、旅館與酒吧;五條非清水寺、產寧坂莫屬;七條則是京都車站的前站,有京都電視塔與 Yodobashi Camera;京都後站大概就是東寺、東福寺、Aeon Mall

或許你好奇問:「那十條有什麼?」

十條是個很平凡的地方,硬要說有什麼地標的話,任天堂總部在這裡,像是一塊龐大的白色石碑佇立在那裡,直到晚上九點多仍是燈火通明。

起初,鴨川給我的印象是一個充滿濃濃京都風、河邊充滿著閒散旅客的地方,或是夏天的「鴨川納涼床」(雖然我從來沒進去坐過)。但實際上那卻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而已。或者該說,大部分的景象其實沒有那麼地唯美。

沿著主要幹道往東邊走,就會遇到鴨川。因為過橋之後就要上交流道,路上的車快速疾駛,空氣中充斥著引擎聲。橋的前方有一整區的集合住宅大樓,一整排站開來望著鴨川,我從那個社區旁一個狹窄走道溜進去,迎面而來就是鼎鼎大名的鴨川了。陽光佈滿這個河床,更顯得綠意盎然,河邊的步道緊鄰著水域,也沒什麼欄杆之類的人造物,感覺接近了大自然一點。步道上幾乎沒有人,散步兼散心,想說就這樣一路往北走,能走多遠就走多遠。

潺潺流水聲、映入眼簾的各種鳥類、植物、河床上滿地的礫石,說真的真是另一種享受,像是「我正存在著」的那種感覺。有時會看到零星幾個孩子在河裡戲水、或是大叔們坐在那靜靜地釣魚。平凡無奇的景色,也會來一點不一樣的驚喜。偶爾在河床上看到一堆堆的石碓,各種不同的型態,依然故我地佇立在那裡。起初以為是因爲超自然力量都市傳説之類的緣故造成的(做什麼白日夢),後來查了一下,是稱之為「賽之河原」的傳說故事。

賽之河原1 的傳説是出自於日本的中世紀時代,但也有種説法是出自於佛教的「法華經」。人們相信比父母親早逝的孩子們,會在陰間 2 的河床3——也就是西院(齋院)的河床上遭遇苦難,他們會在此堆起石頭,然而惡鬼會出現,撞倒那些石碓,並責罵那些孩子們,此時地藏菩薩就會出現拯救那些孩子。「賽」一字,一說是出自於京都的佐比川(「佐比」音同「賽」)或是奈良的狹井川(「狹井」音同「賽」)。

原來是一個帶點悲傷的故事,而不是什麼都市傳說。我不知道做那些石碓的人們是不是都發生這樣的事。每次經過時,雖然沒有認真數過,總感覺有增加新的石碓,卻從來沒有看過正在堆疊石頭的人影。我不禁思索,他們是在何時來這裏堆石頭呢?又是帶著如何的心情?這個故事帶給我一種悲傷但沉靜的感覺,卻隱隱有股强大的意志力。

每從一座橋下穿越,就代表著又往前了一點。有些橋是鐵路專用,有些則是一般道路,給行人、汽車使用。尤其是站在鐵路專用橋的下方,距離大概只有兩公尺左右,往上可以看到陽光從鐵軌之間灑下,與其説是木漏日4,應該稱作是漏日才是。不過原本柔幻似水的詞,用在此確實少了那種意境,反帶了點陽剛的氣息。當電車經過的時候,壓過鐵軌發出的聲響可真是震撼,心想著自己正站在沉重巨大疾駛電車的正下方,那種感覺真是難以言喻。

越往北邊,河邊的步道逐漸變得寬敞,也越來越多人影。有像是音樂系的學生(我猜的),面著河吹著小號或是薩克斯風,我不太懂音樂,但伴隨著鴨川的流水聲與充滿綠意的河床,確實是視覺與聽覺上的享受。還有人帶了小型烤肉架,圍坐著吃肉、喝啤酒。以往我都是用橋來辨認位置的(例如:「啊,三條大橋到了」)但其實從人們在河邊休閒活動,就可以大略知道目前正位於鴨川的哪一段。繼續往北走,就會看到有名的「鴨川納涼床」,上面塞滿了旅客,納涼床附近一帶的河床非常寬廣,但是同樣也擠滿了人,而且一眼望去,不只日本人,外國人的面孔也不在少數。你可以想像是在大安森林公園的草地上,擠滿了人圍坐成一個個圈子那種光景。離開河床,走上去看看旁邊的街道。四條烏丸附近交通特別地繁忙,烏黑得閃閃發亮的計程車到處都是,還有滿滿的人。這裡大概是最熱鬧的地方吧,有各種餐廳、商店街、咖啡店、酒吧,還有百貨公司及旅館,外國人密集度最高的地方,總像是走在大阪梅田車站附近的感覺。

其實從十條走到四條、三條這一帶,腳已經很酸了,雖然只要走回街道上搭個電車就可以輕鬆回家,但我實在不想這麼做。充滿吵雜與人群的商店街會讓我更身心更疲憊。於是我選擇沿著原路回去,我還想要多聽聽鴨川的聲音。天色漸暗,四條烏丸一帶的人卻仍然很多,京都的夜生活才剛開始呢,這裡大概是京都少有的夜生活吧。托觀光客的福,店家才願意營業到比較晚的時間。三條若再繼續走下去,直到出町柳站,那裡是鴨川與今出川的匯流處,因為是交匯處所以水域非常寬廣,有很多觀光客、學生們,還有有名的跳石。

台灣有些地方的河濱公園規劃得很好,非常適合晚間散步或運動,所以我想說也可以在鴨川試試,沒想到出乎意料。吃完晚餐後,我走向通往交流道的橋邊,看到橋的對面,小鋼珠店閃亮的招牌,讓我聯想到美國拉斯維加斯的霓虹招牌,雖然我沒去過拉斯維加斯。一樣走過河邊社區旁狹窄的走道,卻馬上感到異樣。完全沒有路燈,白天走的時候完全沒有注意到,晚上卻異常得明顯,河邊一盞路燈都沒有,幾乎只有微弱的月光,聽起來很浪漫?一點也不。白天都沒什麼人了,更別提晚上,此時也就不逞強說自己不怕黑了,走路的時候總是瞻前顧後、提心吊膽,沒有人還好,看到疑似人影就嚇得半死。鴨川景色依舊,只是籠罩在黑夜裡,整個氛圍就不太一樣了。心中不斷拉扯:「再走一小段?還是掉頭直接回家?」最後在前方一個小出口,還有一盞路燈(當下心裡則稱之為明燈)的位置離開了鴨川。

那次真是有驚無險的經驗,雖然我什麼也沒看到、沒聽到、更沒遇到什麼事,但心裡總有種說不出的不安。當下還冒出「就算在這裡被殺也不會馬上被發現」的想法。才晚上八點多而已,河邊只剩一片漆黑 ⋯⋯ 我想納涼床那邊應該還是車水馬龍、燈火通明吧,彷彿完全不同的世界,若問哪一個比較接近日常的鴨川,我應該會選差點把我嚇死的那一種吧,但是僅限於白天就是了。只要走一次,就能享受鴨川的不同風情、不同的魅力。不過若邀我夜遊鴨川,恕我敬謝不敏。


  1. 賽の河原(さいのかわら) ↩︎

  2. 冥土(めいど) ↩︎

  3. 河原(かわら) ↩︎

  4. 木漏れ日:日文中非常有詩意、卻難以翻譯的詞彙之一,字面意思是「從樹葉空隙灑進來的陽光」 ↩︎